《浦江清杂文集》序

浦江清是我的同乡同学,从小学到中学这十年间,我们每天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每星期日,除非雨雪,不是我到他家,就是他来我家,一起抵掌高谈,上下古今。中学毕业后,他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我在杭州之江大学。从此我们就少了见面的机会,但是我们每星期都有书信往来。
大学生活结束后,江清到清华大学当陈寅恪教授的助教,我在上海从事文学出版事业,我们的生活与思想,距离远了。从此,几乎不相闻问。直到一九三九年,才在昆明相聚,但也只有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虽然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却极少彼此串门闲话,似乎我们都发现思想、观念、兴趣,都有了距离,不容易契合了。

江清读书多,有学问,英语水平高。他进清华大学后,我希望他参与西方学者的汉学研究,做些像冯承钧那样的工作。然而他不走这条路。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我所知道的,恐怕是《八仙考》,因为在酝酿这篇文章时,他曾在暑假中回里省亲,和我讨论过。以后,在抗战前夕,他发表了一篇《花蕊夫人宫词考证》。这是他的一篇力作,解决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疑案。一九四一年,朱自清、叶圣陶在重庆创办《国文月刊》,江清也写过几篇文章,但我不能都见到。

在昆明的时候,我曾当面批评他太懒于写文章,太勤于吹笛子、唱昆曲。他说:“写文章伤精神,吹笛子、唱昆曲,可以怡情养性。”我对他无可奈何,总觉得他有许多该写而没有写的文章。

一九五八年,在江清逝世二十年之后,朋友们才为他编印了一本《浦江清文录》。

我才从那里看到他许多文章,都是我没有见过的。现在,季镇淮同志又搜索他的遗文,编为一集,名曰《浦江清杂文集》,要我写序文,并寄来了全书所收的篇目。我一看,有许多篇目似曾相识,大约都是三十年代《大公报·文学副刊》或北京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我见过,但不知是江清的手笔,因为他当时署的是笔名。

这一情况,使我不免有所感慨。一个相知很熟的老朋友,写过不少文章,而我说他懒于秉笔;一个相知很熟的老朋友,他有许多著述,而我在他下世后多年才能见到。这样的老朋友,不止江清一人,还有沈从文、钱歌川、杜衡,无不如此。沈从文在一九四○年以后发表的文章,我几乎都没有及时见到。钱歌川在台湾、新加坡、美国发表的大量散文和英语教学资料,我在一九八○年以后才见到一部分。杜衡去台湾后,放弃文学活动,改行研究经济,发表过不少经济评论,对六十年代台湾的经济起飞,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他的那些文章,我也在近三四年间才能见到,而他已逝世将有三十年了。

绵延四十多年的抗战、内战、国家分裂、政治闭关、文化禁锢,造成了我们人际关系的严重阻隔,民族文化的分崩离析,我在为江清的第二本文集作序文时,不禁为此而发生感慨。我祝祷我们这个国家,不会再出现这些情况,造成人民之间的文化孤独和隔阂。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为您推荐

延安文艺整风前后关于杂文创作的探讨

延安文艺整风以前,丁玲主编《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延安的杂文创作一度相当活跃,其中有焕南老(谢觉哉)以《一得书》的总名称连载的反映边区建设的杂文,也有些批评延..

上海“孤岛”时期重振杂文和散文的呼声

1940——1941年间,在上海“孤岛”的一些报刊上出现了一批讨论“重振杂文”和“重振散文”的文章。 这是针对抗战以来杂文和抒情散文有所衰退的现象而发的。由于抗战以来形势的骤..

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

1938年上海“孤岛”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牵动了全国文艺界的广泛注意。 不仅上海“孤岛”文艺界,连远在桂林的宋云彬和在香港的郁达夫都关注这场论争。论争的中心问题是..

三十年代关于杂文价值的论争

鲁迅杂文集《热风》的出版

《热风》于1925年11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这是杂文大师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热风》中所收,是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四年所作的杂感”(沈雁冰:《鲁迅论》)。全书除《题记》外..

杂文丛刊

刊登杂文为主的文艺丛刊。 创刊于1941年4月15日,同年11月16日终刊,共出九期,由杂文丛刊社编辑发行。刊物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是在共产党影响下倾向革命和进步的暨南大学文科学生,..

杂文(质文)

月刊。 1935年5月15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杂文》出至第1卷第3号被禁,第4号起改名《质文》继续出版,1936年11月10日出至第2卷第2期停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办,杜宣、邢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