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潮中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一九三五年,北平“一二·九宣言”中的这句话,激动着全国学生的心。因为,以当时旧中国之大,也没有一个角落可以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在中国的西北角,在红军征服了万水千山到达陕北以后,那里闪耀着红霞。但在旧中国的上空却是阴霾的天空,乌云翻滚。在“九·一八”事件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跨过了山海关,伸向了华北。祖国在危亡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北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抗日救亡活动。那浪潮急猛地澎湃到了全国各大城市。十二月二十日,武汉各大学、中学的学生也走上了街头。那是大革命失败以后,武汉举行的第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当时,我是一个初中学生,我也挥舞着小纸三角旗,唱着歌,高喊着
口号,走在游行的行列里,投入到了在全国激荡的大的浪潮中。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当年的一些壮烈的情景还浮现在眼前,闪动在我心中。

我记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这样雄壮慷慨的歌声是怎样震撼着这座古旧的大城。我记得,在十二月十九日的夜间,当时国民党武汉市市长吴国桢慌慌忙忙赶到我们学校,企图以甜蜜的谎言和无耻的威胁阻挠我们第二天的游行,结果在同学们义正词严的反驳和抗议中,灰溜溜地走了。我记得,大游行的第一天,反动派停航封江,不让武昌的学生过到汉口参加这边的游行行列,一万多学生在码头上,在屋檐下过了一个寒冬之夜,受到荷枪的国民党士兵和便衣特务的监视,而老百姓却热情地送茶点慰问学生们。我也记得,学生们的斗争终于胜利,反动派不得不撤消对长江的封锁,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武昌的学生终于过来了。当他们唱着歌和汉口的学生队伍汇合在一起时,许多同学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浩荡的队伍走向已临时架上了铁丝网的日租界前,面对着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高呼口号。在那些日子里,我一直在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当时我还非常幼稚,是凭着单纯的爱国激情和受到进步书刊影响而产生的朦胧的对理想的向往,而投身到那大潮中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加者。

但以那为起点,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当时参加运动的学生也都是怀着爱国热情的,而其中的在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的进步学生是中坚力量和领导骨干。运动的大潮以不可遏止的势头继续在向前发展。在一九三六年,武汉也建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的成员都是在“一二·九”运动中锻炼成长的。

抗战时期,在恩施集中营被杀害的何功伟烈士,就是武汉“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另外,当时在武汉大学念书的万国瑞、李锐、潘琪,懿训女中的学生范元甄、市一中的学生密加凡、省高的学生何公楷等等,当时也都是武汉“一二·九”运动中的领导人或积极分子,后来都在时代的大潮中继续受着锻炼,在我们党的各个岗位中担负起重要的任务。从全国的范围看,也正是这样。——可以说,在“一二·九”的大的浪潮中,成长了一代革命者。前几天我从报纸上和从荧光屏前,看到在北京的当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白发苍苍的老战士和现在的大学生座谈的消息和情景。他们共同高唱:“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那熟悉的亲切的歌声将我带回到五十年前的情景中。而且使我想到,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光辉诗篇的“一二·九”的历史任务虽然已经完成,但它的精神的光芒一直照射到现在并将照射到将来,正是这种精神的光芒,使这样两代人联系到一起:那就是伟大的爱国热情和为一个神圣的理想而斗争不息的意志!





为您推荐

我的照相册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打开的书,那么,照片就是最真实的插图。 我的照片很有一些。有的已安置在照片册上,大多数还散放着没有清理。其中几乎都是近十年照的。在解放以前——在我的..

我的业余兴趣

我的兴趣较广泛,爱好较多,那渊源还是在于我的青少年时期。 看到我这么老迈瘦弱,未必会有人相信我少年时曾立志想当一名运动员。我幼小时经常玩“侦探捉强盗”一类的游戏,和..

我的“书法”

最近看到了翼南发表在《今古传奇》上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他将我用毛笔在他的一本纪念册上写的两句话给程云同志看过,“艺术家程云极称道曾卓的书法”云云。我忍不住呵呵大笑..

一次难忘的险遇

重读路翎

收到路翎寄来的新出版的《路翎小说选》,感到很喜悦,当即放下手头的事,原只想翻看一下,却情不自禁地读下去了。 这一本《路翎小说选》是由朱珩来编辑并写序,作家出版社出版..

路翎纪念

2月14日早晨,接到一位朋友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告知路翎于2月12日去世,紧接着又收到两位朋友的信,告知同一消息。他去世的那天是阴历正月初三,还在节日的气氛中。..

悼春芳

在寄来春芳的讣告的同时,荻帆还写了一封短简:我难于忍受这样的悲痛,她觉撒手而去。 心脏与尿毒病并发,二者相克。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不愿死在医院。她是死在我们长年相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