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我珍藏有黎烈文翻译的两本法国小说:一是洛蒂的《冰岛渔夫》,一是儒勒·列那尔的《红萝卜须》。前几年,《冰岛渔夫》重印出版了,我买到了一册。最近,一位朋友又送了我一本新版的《胡萝卜须》,但译者不是黎烈文而是徐知免,书名改译为《胡萝卜须》。黎烈文的译本附有大量生动幽默的插图,这一本却没有,但我还是很高兴,将它和《冰岛渔夫》放在一起。
这两本书都写得不坏。我是从《冰岛渔夫》开始认识海的性格和海的魅力的,从而引起了对海的向往。而《胡萝卜须》,我记得在黎烈文的译者前言中介绍,正像阿Q在中国一样,书中所描写的那个被称作“胡萝卜须”的小孩,在法国也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受到父母的歧视,受到哥哥和姐姐的欺侮,引起我深厚的同情。
而我现在还很喜欢这两本书还有这样一个原因,当我重读少年时所热爱的读物时,总会引起一些遥远的温暖的回忆,而且我也想比较一下少年时和老年时读同一本书时的心情。相隔五十多年了,其间多少风雨,多少坎坷,多少江水已经流逝,但一颗布满创痕的心和一颗纯真的心,却被同一本书激起了同样的波澜,两颗心似乎重叠了起来,似乎岁月在这中间停止了流逝
为您推荐
读物的选择得便于携带。我对书的痴迷远没达到将厚厚一本精装书塞进背包一路不离不弃的程度。最好是轻型纸,大众读物,弄脏弄丢了不心疼。有了kindle这些都不再是问题,接下来就是好看,能满足你捉摸不定的心理需求。我仔细回..
曾听人推荐书单,少年时读某书,中年时读某书,老年读某书。书单非常贴合而确切,然这样恰合时宜的相遇却难谋划,几时遇上便几时读罢。曾经路过书店,看上某书,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不决。翌日再去,早已芳踪难觅,失之交臂就是这样的情形..
内容是台中市一个17岁少年,全家移民美国,父母工作辛苦,动不动就对儿子说:“我们都是为了你。”有时候父母忙累了,为晚上吃什么吵架,他息事宁人,就提议干脆吃麦当劳。可是吃完麦当劳,父母又要说:“都是为了你,我们才吃麦当劳,你还..
母亲因病去世的那年秋天阴雨连绵,少年丧母的痛楚尚在心头,而父亲却又突然离家出走,临走时只留下一封信,他在信里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我不是他亲生的,而是母亲和别人所生。他说,这个家有母亲在,他竭力维持着一个男人的尊严..
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已经成年的我面对更加成年的她,不由得怀疑自己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匆匆走过的时候,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好像特别怕人识破我的心事:我曾经那么纯真、那么专注地崇拜过这样一个糟粕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