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之后,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若干国画家中,李可染巍然屹立,自成一家。他笔下的千岩万壑、层峦叠嶂、云海变幻之奇,瀑布飞流之美,那种雄浑秀逸、博大深邃的风格,赢得了千万欣赏者的热爱和赞美。李可染的画,也日益赢得了国际的声誉,日本、西德、捷克、法国从亚洲、欧洲到美洲,都有不少美术爱好者知道中国有个擅画山水的画师李可染。看来,传统深厚的中国山水画,经历过一多年的递嬗演变,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又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继往开来,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正因为这样,这本辑录李可染山水画代表作的画集的出版,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我并不是美术工作者,我是作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一个爱好者、欣赏者来写这篇序文的。在认识这位画家之前,每逢在什么地方看到他的佳作,我常常禁不住驻足观赏,因为呈现于画幅之上的祖国雄奇山川、秀丽景色深深吸引了我,尺幅之间,层次深远,气象万千,而又是那样地错落有致,和谐统一,使人看了往往重温旅行名山大川时的那种深刻印象,仿佛再临胜境,不觉神驰万里。我敢于给这本画集作序,也因为:艺术各个领域尽管各有它的特殊性,然而它们的一般规律是相通的。从李可染的画论中,我感到他的见解很中肯,很警辟,对于美术以外,其它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也大有可供借鉴之处。这些画论,是他长期学习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晶,而他后期的绘画,又是这些艺术理论真诚的实践。实践升华为理论,理论又指导了实践,它们彼此依存,互相促进,一切达到成熟境界的艺术家,不都是这样吗?
李可染有成百的绘画印章,印章也是中国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印章里的一句警语、一则格言,往往是画家艺术思想和生活信念的体现。这些印章里面,“为祖国山河立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传统今朝”、“千难一易”、“峰高无坦途”、“不与照相机争功”、“陈言务去”、“实者慧”、“废画三千”、“白发学童”、“七十始知己无知”、“师牛堂”等等,既反映了画家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精神,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揭示了他对自然主义艺术观点的批判,对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辩证关系的理解。如果我们把李可染的画论和齐白石的画论作一比较,就可以见到他们之间有许多若合符节之处。齐白石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正和李可染的艺术观点十分一致吗!李可染曾经师事齐白石学画十年,并且说过“齐白石老师在我眼前好像是一座艺术的高山”那样景仰的言语,我们自然也可以把这种艺术观念的一致,看做是师承关系的自然流露。但是,一种艺术观点,只有艺术家已经把它溶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够锲而不舍,时时刻刻作为实践的依据和创作的准绳。如果把这种艺术观念的一致,看做长期从事创作实践之后,探索艺术法则时见解上豁然开朗,殊途同归来理解,不是更加贴切吗!
在北京李可染的画室里,我观看了这本画集里许多作品的原件,当一幅幅的山水画依次张上素壁时,我深为它们所呈现的景物的多姿多彩、各擅胜场所吸引。就说山吧,不同的季候、体势,各样的树木和不同的屋宇、亭榭,就使它们出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掌握事物的多样性,又能够以多样的手段表现它们,艺术上的创新就绝无止境了。大概卓越的艺术家,总是既有统一的风格,又兼具多样的笔墨的吧!在许许多多佳制之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革命摇篮井冈山》、《清漓胜境图》、《阳朔木山村渡头》、《春满江南
图》、《黄山人字瀑》等幅,尤其令人击节赞赏。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我们很少看到气势如此雄伟、瑰奇、秀丽之作。应该说,既使是山水画,描绘真实的出类拔萃之作,也总是在若干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的。
李可染所以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应该说是他一生勤奋,博采众长,艰苦锻炼,努力实践,经常总结,不断提高的结果。他十三岁拜师学艺,写画到现在差不多有六十年的经历了。在这期间,他自己说,“钻研民族传统,仅仅笔墨一项,就在齐白石、黄宾虹那里沉浸了十年之久”。他既学中国画,也研究西洋画,他认为素描是一种形象科学,对于提高造型能力很有好处。他对外来有用的东西从来不加排除。他更重视国画的基本规律。一直到晚年还是坚持不懈地锻炼基本功,这就使他的艺术成就能够时有进境了。印章上“废画三千”、“千难一易”等语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个历程。他既注意全面努力,又注意逐个攻克难点,他说:“不会画点景人物,我就花上一个月功夫专画点景小人,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两个月不行三个月一年都画小人,一年画几万个小人,还能画不好吗?一年看来很长,但是比一生来说到底还是短暂的”。这些话道出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奥秘,定下一个远大目标之后,不断拔除障碍,也就自然能够前进不已了。
在不断深入实际,师法造化方面,他同样地作了艰苦努力。五十年代,他曾经先后四次远行,溯长江,过三峡,登峨眉,又下江南,攀雁荡,访桂林,画了几百张写生画。他身体并不怎样健康,除了患高血压、心脏病之外,还有生理上叠趾的缺陷,到了老年,跋涉长途,双脚就很痛楚。为了登上崇山峻岭,他毅然忍受痛苦,接受手术,左右脚共截除三趾。一九七七年他终于实现了登上井冈山的夙愿,因而画出了《革命摇篮井冈山》。七十二岁时,又开始黄山、九华山、泰山、三峡之行。到了黄山之后,因为心脏病复发,才中止了其它旅程。但是在家养病的时候,只要能够起床,他还是长日站在画案旁边作画,孜孜不倦。“天道酬勤”,光辉的成果毕竟不是幸致的。
在学习方法上,李可染采用的可以说就是“中外古今法”。除了致力掌握广泛的学识之外,在画事上,他对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和画论都加以钻研,而在这里面又认真掌握重点。例如对于清代的画家,他最推崇的是石涛。石涛力破当时画坛流行的陈陈相因、泥古不化的风习,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力倡“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等符合艺术规律、面向实际、发扬个性的大胆言谈。李可染对石涛的推许,也表现了自己的艺术见地。近代画家中,他对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都很景仰,对当代年纪较轻但造诣出色的画家,也常加以借鉴。他不但博采古今画家之长,而且由于艺术各个领域的根本道理是相通的,他也常常向作家、演员、琴师以至于杂技艺人吸取艺术经验。这在他的画论中,我们就随处可以找出不少的例子。对于西洋的绘画,他采取的也是这种兼收并蓄,去芜存菁的态度,不但对于现实主义的艺术是这样,就是对于印象派的绘画,他也注意到它们在光和色这一方面有所发展的特长。他说过这样的话:“吸收面窄,像豆芽菜。一条细根,怎样长大。一棵树要成长,根须吸收面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应该说是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个中三昧”的。
李可染走过悠长的艺术创作道路,在这个历程中,既注意广泛师承、博采众长,又致力发扬个性;既注意接触生活的源泉,又认真锻炼笔墨的技艺。他对绘事的圆熟程度,不但表现于壮丽瑰奇的画幅,也表现在他的艺术理论之中。他对于继承与创新、基本功与创造性、生活真实及艺术真实、工整与
潇洒、雄浑与秀逸、腴润与苍劲等等一系列事情的理解,都是十分辩证的,从不顾此失彼,偏执一端。掌握存在于万有之间的辩证规律,在创作上得心应手,驾驭自如,不陷入绝对化的泥潭,正是一个艺术家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见到他的功力。
李可染对笔墨下过长期的苦功。他认为:“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既有了笔墨功夫,下笔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浊,淡墨不薄。”由于对笔墨功夫娴熟的运用,使得“墨有五彩”的特色充分体现于他的画幅之中,卓然成为中国画家中运用颜色入画最少的一人。在他的绘画之中,最多只用上三种颜色,而大多数总是仅运用浓淡不同的笔墨,就给人以仿佛色彩斑斓的印象。他喜爱以浓墨描绘苍翠深邃、紫烟沉沉的叠嶂层峦,这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所以如此,主要是加深画面给人的深厚强烈、明暗对照之感。这个大胆手法,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在“四人帮”横行,中国历史上不幸的动荡的十年之间,却因此招来了一伙横行霸道之徒的叫嚣,咒骂说什么那就是“黑画”,这不过越发显出此辈的轻狂悖谬罢了。他们既不知墨有五彩的道理和万山重叠的风貌,也不知道由于描绘对象不同,笔墨必须作相应的变化,更不知道艺术手法可以凭仗各人功力,破格创新,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实际上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笔墨是多种多样的,或浓重非常,或淡雅有致,像江南春雨,桂林雨景,谐趣园图等,画中出现的山峦,就是墨色颇淡,甚至是极淡的了。至于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那幅画图,那就更是破例大蘸朱砂、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变化万千,可不正是成熟的艺术家必然掌握的手段么!
这本集中了李可染同志山水画代表之作的画集,真是琳琅满目、光华璀璨。它的出版,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它记录了我国传统深厚的山水画崭新的成就,为国内外的美术爱好者提供一本引人入胜的杰作,而且从借鉴的意义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不仅对于美术工作者大有价值,就是对于其它艺术部门的工作者,也有很有裨益。因为广泛吸收、取长补短,对于所有的学人艺师,意义都是同样深长的。
愿中国画取得更高的成就,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