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枞塔,是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可以作为标志一样。
全国各地人们在电视里都能看到大雁塔。每当气象预报节目播映的时候,一提到西安,美丽庄严的大雁塔就出现了。
大雁塔是西安的骄傲。外地人来到西安,当地人最喜欢问的话,就是:“到过大雁塔吗?”西安画册的封面上,第一图就是大雁塔,第二图是华清池,第三图才是秦兵马俑。
陕西作协的朋友们安排我们一行人的旅游节目,第一个地点也是大雁塔。
大雁塔实在是够瞧的。它是个“七级浮屠”,六十四米高,足足有现代建筑二十几层楼那么高了。塔的造型简洁庄重,气势雄伟,一层层地登上去,到了顶层,凭窗一望,整座西安城都历历在目了。特别是朝北一望,可以看到火车站;朝南一望,可以看到远处的田畴和翠华山,街道笔直、平坦如砥。四面风声呼呼,的确很有气派。
大雁塔的原名叫做“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它的俗名。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这位贤惠的皇后三十六岁就死掉了),修建了慈恩寺。不久,玄奘法师从印度等国游学归来,带回了佛教经典六百多部,着手翻译,为了保藏这些佛经,玄奘向朝廷建议在慈恩寺里附建了这座塔。它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改成十层,后来由于战争破坏,只留下七层。五代后唐时曾经重修过一次。现在大雁塔的青砖结构,砖券拱门等可以说仍然保持着它在唐代时期的风采。
一千多年前,建筑起这么巍峨的一座塔,大概和我们现在建成五六十层的楼宇一样令人轰动。而它的来历,又是和帝皇、高僧发生这么密切的关系,当年它名震遐迩的程度可想而知。唐代诗人对它的吟咏多得不可胜计。杜甫说它“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岑参说它“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章八元说它“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这是当塔为十层建筑时的吟咏)这些吟咏,可以说对大雁塔都赞扬备至了。
唐代高宗以后,凡是考取了进士的人,都要成群结队到大雁塔来逛逛,并在它周围的塔院小屋墙壁上题名。因此“雁塔题名”和“考中进士”,几乎成为同义词语了。正因为这样,在历史上,这又更增加了大雁塔的声华。
大雁塔底层的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隧良书写的两块石碑,碑文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玄奘所译佛经写的总序;另一块是唐高宗为《圣教序》作的纪文。这些石碑和额顶的基座上面的蟠螭和天人乐舞的浮雕,都很潇洒美观。因此,这座塔不仅有重大历史意义,还应该说是一座艺术宝库呢!
为什么慈恩寺塔又叫做大雁塔呢?这和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有密切的关联。原来,印度佛教分大乘、小乘两大派,大乘不吃肉,小乘吃肉。玄奘是信仰大乘佛教的。传说,他在印度时,住在一座大乘教派的寺庙里,附近有一座小乘教派的寺庙,一天,这寺庙的僧人仰天长叹,说当天无肉可吃了。恰好一行雁横空而过,纷纷断翅折翎坠落庙中,意思是让众僧吃它们的肉。全寺大惊,于是此寺的小乘僧人都改信大乘教派了。并在群雁坠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塔,名为雁塔,纪念雁群。玄奘根据这个故事,回国后也奏请仿该
塔型式建了大雁塔。这个故事所表现的那种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颇令人竦然一震。
中国六朝时代有众多引火自焚的和尚,唐代有砍下自己臂膀布施的僧人,尽管对这些事见仁见智,人们可以各有各的议论,尽管宗教归根到底只是人们精神上的鸦片,但是当年大乘教派真诚的僧人所提倡的拟己利他,自我牺牲的精神,却不失为对人间利己主义滔滔浊浪的一种形式奇特的批判。想到这些故事,在这座高塔的上下盘桓,就更发人遐想了。
游大雁塔实际上不仅仅是观赏塔本身而已,同时还可以游览寺庙、院落、庭园,以至于附近的繁盛区域。我见到这个区域许多商店的名字也都叫做“大雁塔”,可见人们是怎么对它一往情深了。塔旁有照相馆,准备了僧人的服装,僧帽的飘带上写满了“佛”字,还有舞台上的公子小姐的服装,让人们穿上了照相,排队等候照相的人居然相当的多。可见不少人都在这里激起思古的幽情来,想在塔旁做一会儿和尚和公子小姐来。照相店的这一着,颇有值得推许之处。至少,它是掌握了某部分群众的心理的。
在这座塔上跑上跑下,想到这些石级,唐及其后面许多帝王卿相,将军使臣都曾经踏过,不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就是武则天、玄奘,以至黄巢、李自成等人也必然在这儿登临过,你一下子仿佛就觉得和历史缩短了距离了。我想:大雁塔不仅在西安,在全国也是可以称为第一名塔的吧!
游完大雁塔,我们又去看了在它西面的小雁塔。小雁塔也是很有名气,只是稍逊于大雁塔罢了。这是一座密檐式的砖塔,秀丽玲珑,和大雁塔遥相辉映。它高四十五米,原有十五级,最上两级已颓倒。十六世纪时,塔身曾经震裂,现在已整修恢复了。
这两座源远流长的宝塔,真是西安城中的双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