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雄大的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窦马村附近,距西安市40公里,是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的青年将领。他从18岁开始率领汉朝军队与侵犯汉朝疆域的匈奴作战,他英勇善战,先后六次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为安定边防、发展生产、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等职。当汉武帝要赐予他住宅、官邸时,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句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豪迈誓言,在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们所传诵。霍去病年仅24岁便因病早亡。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霍去病墓作为他自己死后的陵墓茂陵的陪葬墓,以示荣宠。同时命令工匠把霍去病墓修筑成一座小山,象征着他生前战斗过的祁连山,并设置一些大型动物雕刻隐杂在墓山上。这种把墓形、雕刻与墓主人的历史功绩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总体构思,是十分独特和耐人寻味的。

霍去病墓的这一组大型陵墓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陵墓雕刻品。它们一共有14件,除了其中的《马踏匈奴》雕像原置于墓前外,其余大部分雕像原都放置在墓山上的树石间,以加强“山”的象征气氛。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雕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雕像全高约2.2米。为表现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和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质,雕刻匠师们独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匹静立的战马,马肚下紧压着一个仰面朝天的匈奴首领。如一座巍然挺立的山峰;马肚下的匈奴首领却是手握弓箭,犹在垂死挣扎。敌人的挣扎与战马的雄强,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汇成了力量的冲突,恰好象征着战争的严酷与胜利的自信心,预示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必然结果。雕像没有出现汉军将领或士兵的形象,而是让观者从战马的形象联想到英勇善战的青年将军和无数浴血疆场的战士,作者采用带有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揭示出寓意深刻的主题。

从艺术表现手段来看,它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整件作品利用了天然巨石的形态而加以雕凿。马肚下的匈奴形象主要是以浮雕来表现,人与马腹之间不透的空隙的巧妙结合,保留了天然巨石的完整性,给人以雄浑、整体的深刻印象。战马的头部形象也刻划得十分成功,微微侧倾的头部避免了呆板、僵硬的毛病,而它镇定自若的神态与巍然静立的体态表现
出博大的气度。

另外两件表现战马题材的石雕是《卧马》和《跃马》。《卧马》从外形上看,是一匹卧地休息的战马,但马的前腿微微弯曲,头向左前方略倾,表现出即使在休息时仍十分警觉、随时准备驰向疆场的神态。《跃马》表现了一匹将要腾跃而起的战马的英姿。它十分成功地利用了整块巨石的自然形态,只用浮雕表现马的躯体,而对头部、胸部等关键处进行雕凿;为了强调整体的气势,马颈项下和马的前腿之间的多余石料并未凿去,更加强了马的跃势和力量感,更强烈地表现了战马在即将腾跃而起时力拔山岳的气魄和力量。其余的作品如《伏虎》、《卧牛》、《野猪》、《蛙)等,也都是用整石雕成,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按照天然石块的形态因材施艺,利用石头本身的质感、量感,赋予了顽石以生命和活力。

巡视这一组石雕,我们会被雄浑博大的气魄所撼动,所感染。汉代是一个强盛的、生气勃勃的时代,处于创业时期的封建帝王深深懂得出生入死的英雄的价值;这时期涌现的风云人物给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千军万马的重围中慷慨悲歌,一洒英雄之泪,然后驰杀于敌阵;如汉武帝本人,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如出使西域的张骞、苏武,如驰骋于风沙大漠的李广、卫青、霍去病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甚至连苦闷、连复杂的感情,也无不充溢着豪迈之气。这时代容不得畏琐的小家子气,英雄们向往着在青春时期建功立业,向往着壮烈的人生。我们再看看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那挺立的马,那卧伏的马,那腾跃的马,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霍去病墓前石雕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正是时代精神风貌在艺术上的反映。这组陵墓雕刻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具有永久的典范意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