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陵墓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在西安城西北约6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岭峦起伏,主峰突兀的高山,这就是礼泉县的九峻山。唐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修建在这座山上。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之君”。他顺应历史潮流,为结束隋末唐初军阀纷争的混乱局面,巩固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在生前亲自选定九峻山作为自己的陵墓,以雄伟的山岳体现帝王的宏大气魄。整个陵区周长60公里,在主峰陵寝周围分布有167座功臣贵族的陪葬墓。当日的陵区内各种建筑布置精巧,光彩夺目。周围广植苍松翠柏,景色十分肃穆、壮观。时过境迁留在地上或地下的大量珍贵遗物,仍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风采。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就是幸存下来的杰出的雕刻艺术品。
“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先后乘骑过的六匹战马。这六匹战马曾跟随李世民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为了追念他心爱的战马,同时也是为了昭示自己的丰功伟业,李世民在设计营造昭陵时,特命雕刻工匠雕制出“六骏”浮雕。
“昭陵六骏”是六块石屏式的浮雕,原分东西两组排列。六匹战马的姿态分别有站立、踱步和奔驰三种。“飒露紫与丘行恭”便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作品。丘行恭是跟随唐太宗征战南北的一员猛将。在一次战斗中,唐太宗乘骑的“飒露紫”中箭负伤,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为“飒露紫”拔箭,并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最后奋力冲出重围。为了表彰、纪念丘行恭及“飒露紫”的英勇战绩,这块浮雕上描绘了丘行恭沉着
镇定地握住了箭柄,准备猛力一拔;战马挺立着,身躯微向后倾,微妙地表现出它以巨大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主动与拔箭动作相配合。更使人感动的是战马的头部正温顺地与丘行恭的肩额相贴,再现了战马与勇士之间生死相依感人肺腑的场面!
再看看名为“青骓”的那件作品,战马正在奔驰,是冲入敌阵还是杀出重围?腾空的四足几乎与胸腹齐平,马尾高翘,鬃毛飘拂,战马风驰电掣的姿态是何等的矫健、英武!
六匹骏马的动态神情各不相同,但又共有着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坚强刚毅、一往无前的精神气势。从艺术手法上看,作为浮雕,它的形象浮度并不高,但给人的感觉却有如近乎圆雕的坚实的体积感。作者运用了流畅强韧的弧线和犀利挺劲的直线来处理轮廓、体面关系的变化,使曲直相辅、刚柔相济,于微微的转折起伏中,体现出骏马丰厚劲健的体质和极其充沛的活力。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雕刻史上,这是塑造战马形象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昭陵六骏”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意义。可惜的是,“飒露紫”和“拳毛”于1914年被盗卖往美国,现藏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4件也遭到破坏,现陈列于陕西省博物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