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唐代彩塑

“敦煌”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戈壁沙漠上,在汉代时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也是经过敦煌方传入中原内地的。因而在历史上,敦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边疆重镇和著名的佛教胜地。

三危山和鸣沙山是敦煌境内的两座山。相传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366年)的一天傍晚,一位从中原来的名叫乐傅的和尚正跋涉在鸣沙山前的戈壁滩上。忽见附近三危山上金光万道,千佛显现,他惊骇地拜倒在地,认为这是一块佛祖显灵的“圣地”。其实,他看到的只是山的矿物岩石在夕阳中的闪光。他决定不再往前走了。他募工在鸣沙山的东西断崖上开凿石窟,塑造佛像,观禅修行。没想到,乐傅和尚的一时幻觉竟导致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真正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莫高窟。

从公元4世纪(前秦建元2年)一直到公元14世纪的元代,佛教信徒与地方官僚、豪强等先后在鸣沙山东面断崖上开窟造像,到唐代已多达1000多个窟龛,所以莫高窟又叫千佛洞。1000多年漫长而热闹的岁月过去了,紧接而来的从明代开始的数百年的荒凉冷寂。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美国人华尔纳等接踵来到这里。进行肆无忌惮的文化掠夺。他们把保存在这里的许多经卷、文书、佛画以至壁画、彩塑盗走,敦煌又迅速地驰名于全世界,国际上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敦煌文物的学问——“敦煌学”。在旧中国,敦煌既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是一种耻辱。只有在解放后,我国的敦煌研究工作方真正受到重视和发展。

今天,敦煌莫高窟保存有从十六国到元代的洞窟约500个,彩塑2000多尊,壁画4.5万多平方米,是一个世界上罕见的佛教美术宝库。

由于鸣沙山砾岩比较粗粝、松脆,不适宜雕造佛像,因而雕塑匠师们便用泥塑造佛像、菩萨像,再施以彩绘,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敦煌彩塑”。从目前保存下来的北朝莫高窟彩塑可以看到,佛、菩萨塑像的背部都不同程度地紧贴洞窟的壁面,胳臂与手也总是勉强地紧贴塑像的躯干。这显然是受早期石雕的影响,而未能充分发挥泥塑的特点。

敦煌彩塑的黄金时期是在唐代。

莫高窟现在保存下来的唐代彩塑计有670躯以上。这些塑像在数量和内容的丰富性上固然比不上壁画,但它们是礼拜的对象,是洞窟的主体。唐代彩塑的组群通常是由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二供养人、二天王、二力士构
成,在佛龛上的彩色壁画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丰富、华丽。

第45窟是盛唐时期的菩萨像。菩萨在佛教中,是地位仅次于佛的“圣贤”。菩萨的形象大都衣饰华丽:头戴宝冠,颈系项链,胸佩璎珞,臂戴着环钏,上身半裸,身披飘带,腰系羊肠裙。在佛经中,菩萨原是男性的,但由于菩萨具有大慈大悲的性格,因而总是表现为慈祥、温柔的容貌、表情。再加上衣饰华丽,菩萨的形象便逐渐女性化了,因此也成了佛教美术中最美丽多姿的形象。第45窟的这座菩萨像就是一尊美丽的女性塑像。

她优美地站立着,身体作S形倾斜,象一道蜿蜓奔泻的流泉。头部微微斜俯,弯长的柳眉下一双娇媚的凤眼半开半闭,微翘的嘴角表露着喜悦的情态。这哪里是什么宗教偶像,她分明是一位盛唐的贵族妇女!

在对塑像进行彩绘的时候,雕塑匠师并没有模拟现实生活的色彩:肤色不用肉红,而用粉白;发髻不涂墨黑,而施粉青;眉毛不勾青黛,而描以石绿,等等。这种色彩处理不但没有损害形象的真实性,而且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尤其是放置于花团锦簇的彩色壁画的前面,取得异常协调的艺术效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