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较晚,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创作,与此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山水画论。
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山峰像篦子般呆板,画水则不能容纳船只,缺乏浩渺之感,画人大于山,而树则像伸臂展指,没有变化。这种不拘物象大小比例关系的画法,当然有其幼稚的一面,却也有一种古拙的装饰之美。张彦远曾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而成于二李(思训、昭道)。”显然,山水画成熟于唐代是可以肯定的;但它在画坛的地位尚落后于人物画,直到五代至宋元,才是山水画全面发展的鼎盛时代。
《游春图》与《江帆楼阁图》传为隋代展子虔作的《游春图》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卷轴山水画。该图以山水为主体,描绘了春日郊游的情景;在技法上已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以及树木若“伸臂展指”的古拙状态,真正具备了“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结构比例关系,体现了山水画“咫尺千里”之趣。
《游春图》也画了人物,甚至“游春”这一活动成了该画的主题;但是,自然界明媚的春光却成了融汇一切的氛围。青绿设色传达着早春时节草木芳菲的感觉,翻动的湖水及流荡的白云充满了勃勃生机。其表现山石结构采用的是早期山水画所特有的“空勾无皴”的手法;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
在今藏台湾的《江帆楼阁图》中,可以看到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与唐代山水画之间的承继关系。稍有不同的是《江帆楼阁图》的空勾笔法转折多变,山石和树木的结构造型更为结实有力;图中近景松林顾盼多姿,掩映楼阁;青绿填敷、朱砂点染,既富丽堂皇,又隐奥深邃。特别是画幅上部江天浩淼,视域遥深,在构图上与江畔近景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境界十分宏伟壮观。两相比较,《游春图》显得工细典雅,《江帆楼阁图》则豪放富丽。
《江帆楼阁图》传为李思训(653~718)所作。李思训是盛唐杰出的山水画家,有“国朝山水第一”之誉。其子李昭道,也以善画青绿山水画著称,史称“大小李”。他们的画风接受了展子虔的影响,青绿设色,灿烂辉煌,笔力遒劲奇峭,颇具阳刚之美,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后代擅长画青山绿水的重要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一件气魄雄大、辉煌壮观的青绿山水画杰作。
中唐至宋代山水画中晚唐至五代,山水画领域还出现另一种与青绿山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水墨山水画。唐代的王维(701~761)张璪、王洽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据记载,王维有一类画的风格也接近李思训的青山绿水;张璪、王洽则纯以水墨作画。张璪善画松石,作画时“毫飞墨喷”,有时甚至以手掌蘸墨在绢上涂抹;王洽则往往乘酒兴作画,“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或直接把水墨泼到画面上,使其自然化成山石云水,可惜他们的作品,现在已看不到了。
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则兼有水墨、着色两者之长。董源是五代山水画坛的佼佼者,因他在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史,故画史常称其为“董北苑”。他的作品主要描绘江南的湖山景色,具有平淡天真、优美秀润的特点。
《潇湘图》是董源的代表作之一。画为横卷,平远构图,近水远山,平稳舒缓,给人一种淡远幽深的感觉。全画以花青运墨,皴擦点染结合,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江南山峦土厚石隐的特征,又把握了草木丰茂,水汽朦胧的
感觉。近看似乎一片迷蒙,远看则丛林村落,秩序井然,山水远近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空间感。
与董源不同,北宋的北方画家范宽的作品,却画出了北方山水雄奇峭拔的性格。
《溪山行旅图》是他的传世名作。陡然耸峙的大山峭壁构成了画面的主体,瀑布宛若一根紧绷在岩壁的琴弦,在大山静穆深邃的怀抱中发出幽咽清绝的音响;山脚巨石兀立,老树挺拔,平地上一队驮运货物的人马行色匆匆。高远构图使陡立的山峰具有一种雄视万物的气概;凝重厚实的用笔,有力地刻画了关陕大山峻硬坚凝的风貌,也显示了画家坚定自信的个性。
范宽是一位重视师造化的画家,他早年画学五代的名家荆浩、关仝,后来卜居于终南、太华山,饱览云山烟雨,执著地追求艺术与人生、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史籍说他“仪状峭古,进止疏野”,“落魄不知世故”,正好说明这位伟大画家峻洁的人格与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作品在构图取景上大多采取“全景式”的话,那么,南宋马远、夏圭的作品则往往选取自然界的一角半边加以突出描绘。如马远《寒江独钓图》,它省略了江岸洲渚的刻画,茫茫江水之上,只有一舟一人,境界虚阔深远。历史上姜太公渭水独钓是一种谋术,马远通过《寒江独钓图》表现的却是企图通过静观万物而超乎尘俗之上的人生哲学。把玄奥的哲理变为简洁生动的视觉形象,正是这一作品的美学价值。此外,他的《踏歌图》,也是一件传世杰作。
夏圭的画风与马远有很多共通之处。在风格上,他们吸取了前辈名家李唐(1049~1130)着墨苍劲的特点,画山石用大斧劈皴,方硬雄厚。清代诗人厉鹦(1692~1752)所说的“水满西湖,画不满幅”(《南宋院画录》),正好从另一面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笔下的“剩水残山”的特点。艺术系乎时运,看来,南宋困守江南半壁河山的尴尬局面,与这种“一角半边”的艺术语言不会没有联系吧?而他们这种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概括力,也表明到了南宋时期,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