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视觉艺术感受力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教会学生从视角度、线条、色调、构思、立意等方面,去鉴赏别人的美术作品,再现自己观察到的美好事物,在视觉审美中受到怡情、增智教育呢?我在教初二美术《美术的审美怡情功能》时,按四个环节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课观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欣赏米洛维纳斯的石膏雕像,先要求学生从整体角度观察雕像跟哪一个英文字母形状相似,再让学生依据雕像面部特征,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立刻抖起了精神,有的用手比划着,有的交头接
耳地议论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对于第一问,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S”型。出人意料的是,一名男生在谈感受时,提出了异议:“雕像不完美,因为残缺两臂。”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如果有两臂,那就更美了;有的说,虽然两臂残缺,但依然亭亭玉立。学生的这些观点,我都给予适当的肯定,旨在鼓励,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米洛维纳斯于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洛岛发现时,就缺两臂,许多雕刻家都想为她续雕残臂,但都未获得成功,这有待大家好好学习,提高技能技巧,争取为维纳斯续雕上美丽协调的双臂,此时,学生兴趣盎然。
这一教具的运用,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进入课文学习。
二、对比欣赏,诱导学生审美评价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材中作品《仇娃参军》与《日日夜夜》、《桑田》、《秋钓图》与《静思》、《川南农家》与《江南花灶》、《秋声图》与《红土墙》、《天地神畅》与《黄河颂》、《古都夕照》与《父辈留下的东西》分成六组,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评价,启发学生根据每组画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避免机械重复。如《仇娃参军》与《日日夜夜》可从反映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的赏析。角度赏析;《天地神畅》与《黄河颂》可从“虚”与“实”的表现技法方面评价;《红土墙》与《秋声图》中都有牧童和牛群,虽然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但异曲同工,向人们展示了美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奏响了如闻其声的田园乐章。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在师生共同赏析《仇娃参军》与《日日夜夜》的基础上,其余五幅作品让学生以小组抽签进行,记分评优,要求十分钟后,每组各选一名代表发言。为了夺取好成绩,每组学生人人动脑,个个献策,情绪高涨。比赛开始了,每组代表争先发言。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情趣更加高涨,每名代表发言完毕,都赢得一阵热烈地掌声。鉴于学生现有的赏析水平,我都给打了理想的等级,使各组学生十分满意。
三、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赏析评价中,我发现学生就画论画,只谈画面如何美,色彩、线条如何协调,而对作品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认识肤浅。于是,我就将此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来突出、突破。
其一,通过介绍作品时代背景,认识领会作品富有情感的表现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重点作品《江南花灶》的作者曹昌武同志,在亲眼目睹了农村经济富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大好形势下,触景生情,用明亮、鲜艳的色彩,把当代江南农村的灶间描绘出来:灶面上洁净的沙锅、饭锅,汤罐应有尽有,特别诱人的是灶壁和烟筒壁上还画有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以及蜜桃、葡萄、石榴等,“福”字“如意”点缀其间,整个灶间装点得十分美观、和谐,使人看了倍感亲切,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是党的富民政策带来农村巨大的变化。这正是作者选择江南“花灶”这一表现内容,运用娴熟的笔法和技巧表情达意,拨动读者心弦的用意所在。
其二,介绍作者,赏析、体验作品描绘的特定情景来刻意营造氛围,抒发作者的胸怀。如《秋声图》的作者李可染先生,是本世纪中期伴随中国艺术精神的变革、探索崭新的语言形式、拓展现代艺术之路的卓有成效的画家。
他侧重对传统笔墨、章法结构的分解、变异、独造,由此诞生了一个黑白无极、光彩璀璨的水墨世界。通过介绍李可染先生独特的建树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使学生对“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归纳反馈,树立学生审美理想
归纳反馈,是检验学生是否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审美鉴赏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读画一得”交流,诱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归纳,结合其中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幅作品,试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和教益。这一过程,使美术的教育功能与学生接受教育的信息得到默契的并轨。大多数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坐标。女同学大多数在《日日夜夜》为典范,决心将来做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男同学大多以《黄河颂》为蓝本,立志做一名具有黄河气魂的军人,献身祖国,保卫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有的同学读了《天地神畅》后,感到心胸天地宽,仿佛读了一部史书,大有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感受。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将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大功能有机地贯穿在学生对教材中作品的感受、体验、归纳、评价活动中,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通过可视角度,从作品的形象和色调感受到美,并从表现的意境和思维蕴含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升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