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应用型本科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审美能力,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影响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
(一)建构应用美术人才能力结构
笔者认为应用美术人才的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职业胜任力的基础,普通办公软件的运用、文案宣传稿的写作、沟通英语水平都是职场必备技能,缺之不可。在大学课程中,这一模块能力的培养任务由通识基础课承担,主要是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部分技能在美术生培养中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基础能力较差。
美术通识能力。这部分能力主要是建构色彩感知能力、空间构图能力,不同美术风格、特征的把握,解决的是学生基本审美能力的建设。
美术专业能力。从事某一美术门类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绘画语言如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或者设计语言进行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网站设计等专业工作的能力。
职业素养。这部分能力作用方式比较隐性,不容易被感知,但却是影响岗位胜任的重要因素,如对企业管理运营方式、价值观的理解,职业道德水平、责任心、学习能力、沟通协作力、执行力、表达力以及个人驱动力等。
(二)以能力为中心完善课程体系
在人才能力架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专业应合理设置课程比重,完善课程体系,回应工作多元能力要求。首先,优化公共基础课的结构,在选修课模块课多开设学科交融类、文学艺术欣赏评论、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如文书写作、电子商务、实用心理学、艺术赏析、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构筑基础知识和技能模块能力。其次,增加专业理论课比重,如中西方绘画美学、画论、艺术管理学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再次,增加美术和设计专业互通课程,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基础设计课程,如字体版式设计、平面构成、美编软件运用等课程,为设计专业学生增设艺术思潮、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增强专业的相互理解和交融。最后,增加能力拓展课程,如社交礼仪、创新创业教育、消费心理、市场营销、传播学等课程。
(三)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培养载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首先,推行工作室制度,作为班级授课形式的补充,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传递经验知识。工作室可按照画种门类、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每个工作室由1~2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形成师徒相授的体制,促进工作室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升。其次,推进项目化教学革新。项目化教学按照企业真实接单或项目来进行实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实现“学以致用”。如壁画专业可以进社区从事墙体彩绘,体验不同功能要求的公共空间之下,如何选定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设计专业可参与企业网页设计、UI设计等项目,完整体验不同企业定位指导下形象设计的过程。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是项目带头人,也可以仅作指导。最后,完善顶岗实习制度。顶岗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可是学校统一组织、指导,也可与实习基地共建。在实习时间的选择上,不必拘泥于大四阶段的毕业实习,寒暑假阶段均可派教师和同学赴企业顶岗,不断了解市场动态,反思教学活动。
(四)以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大学的课程考核机制多包括平时成绩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考查)两部分,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考核除平时成绩外,多为提交作品进行终结性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难以体现。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针对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比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成果汇报要求学习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实施,过程中必须运用PPT等多媒体工具,绘画或者设计作品进行创意阐述,项目实践作业阐述实施过程、结果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锻炼了胆量、口才、组织和协作能力,更能准确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