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相对比的表现
色相的对比是人们对直接的色彩表达,是根据人们心灵感觉的直接反应。在美术中,色相的对比主要依靠补色和高纯度的色相对比,这就使得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色相高的意象更受到人们的喜爱。色相的不同程度的对比也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差异的需求。在美术作品中,色相的对比是非常巧妙的,其中以敦煌画壁和永乐宫的画壁为最。但是,近期的美术作品在色彩对比这部分,受到一些专业艺术家的批评,这些人认为强烈的色相对比给观者所带来的冲击力缺乏艺术高雅性。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鲜明色相对比配合要比柔弱色相对比更加难以控制,要实现全方位的色彩结构的掌控,难度非常大。比如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原色主要为赤、青、黄、白、黑。这几种原色有其鲜明的特色,色彩饱满且感染力强,具有明显的色彩特性。当这些原色合理的搭配时就能够产生极大的色彩感染力,会让其他柔弱色相的对比结构瞬间失色。民间美术的色相对比主要包括红、绿,黑、红,黄、蓝以及黄绿和紫色等,比如《武门神》木板年画的色彩运用就突出了这一强烈的色相对比特征。
(二)冷暖色调的对比分析
冷暖色调对比反差会创造出很大的情感冲击力。冷暖色调的反差代表了百姓的情感诉求,这与中国百姓的生活经历和喜欢追求喜庆的氛围有直接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同时也是丰富又强烈的,假如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够开拓现代画的装饰效果,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下色彩对比的效果有时受制于色彩面积的运用,如红黄对比增喜悦感,红绿对比彰显热烈气氛。民间歌谣说“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绿紫偏冷偏暗,故只能少用精用,过多会使画面产生郁闷的观感;红黄偏暖,具有强烈的跳跃性和前进感,但是红黄运用过多又使色彩闹而不稳,所以配合一些微微绿紫即可使画面色调和谐,沉稳而不失喜庆之感。“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还有“红花配绿叶”等中国民间有关色彩搭配的口诀,不但涵盖了绿色与红色的经典冷暖对比,同样还包括了红黄等邻近色的对比。这里面,红黄含暖色,具有前进和跳跃的感受,紫绿对于红黄两色则为冷色,有宁静及后退的视觉感。假如我们在一幅美术作品中,将紫绿和红黄用不同比例搭配,一定可以起到热情似火的同时又兼具和谐稳重的视觉效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