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个体需要来自外界他人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因为这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重要性以及感受到自身进步与发展的有效衡量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表扬与鼓舞,有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与保护,有利于其学习上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笔者通过对上述理念的认真学习与研究,将其灵活地运用在自身的日常美术教学实践之中。如,针对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群体,我并不是一味地对其进行冷嘲热讽,也不会单纯地以“画的一点都不像”等类似的语言来对其美术创作积极性进行打击;而是,首先尽量挖掘其作品中所蕴含的进步因素,以“用色大胆”“想象力很棒”“创作很有张力”“比之前又有很大进步”等对其进行正面意义上的肯定与激励,并以此为基础,以一种较为委婉的形式点明其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缺陷与不足,如“线条再流畅一点,老师相信你的作品会更棒”“用色再大胆一点,你的作品将会更与众不同”“情感再饱满一点,你的作品将会更加生动形象”……这样一来,即使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呵护与热爱,这在帮助他们充分体验到美术学习成功愉悦感的同时,下定决心朝着我之前为他们设置的目标所努力、所迈进。而这一主观情绪将促使他们内心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开发与调动,并将其持续延续到系统性的美术学习活动之中。如此积极状态下,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优化又有何难呢?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必须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能动性地采取多种能充分调动及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或者方式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内心真正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续、高涨热爱之情,并以此为情感基础,以更加活跃、积极的态度完成对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取得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切实推动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显着提升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