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与接受实践的偏差②
目前国内学界对美术作品的接受问题的研究还较薄弱,而且既有的研究尚停留于对美术作品的理想接受状态作抽象研究。笔者并不全然反对对美术作品的理想接受状态作抽象研究,毕竟,“美术创作者一美术作品一美术作品接受者”这一流程对少数接受者可以成为事实,因为他们有机会面对原真的美术作品。然而即使是这部分接受者也不可能有机会去面对所有的原真美术作品。在接受某些“美术作品”时,他们也跟普通的接受者一样,只能面对经摄影中介后印刷出来的“美术作品”。对于专业的接受者(如美术家、美术从业人员和美术学院的学生等)而言,面对经摄影中介后印刷出来的“美术作品”时,他们固然可以凭专业的实践优势使眼前的“美术作品”“还原”和趋近原真美术作品。但原真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与距离仍是不可消溶的。
对美术作品的理想接受状态(即接受者面对的是原真美术作品)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研究者是很专业的美术从业人员,或者至少要具备接受过大量原真美术作品的经验。如果研究者既不是很专业的美术从业人员,也不具备接受过大量原真美术作品的经验,他却要研究美术作品的理想接受状态,就会落入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矛盾困境之中:一方面自己所看到的不是原真作品,而是经摄影中介之后巴掌般大小的替代品、近似品,另一方面自己的论文的论述却以面对原真作品为假想的前提。陷入这一矛盾困境之中的研究是没有多大学术价值的。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美术作品接受者而言,其接受处于“美术创作者一美术作品一经摄影中介之后印刷出来的‘美术作品’一‘美术作品’接受者”这一流程中,他们面对的不是原真美术作品。迄今为止,学界似乎对这一简单的事实仍缺乏意识,很多学者几乎看不到原真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明显差异和距离,对该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美术作品的理想接受状态作研究,但更有必要对美术作品的非理想接受状态作研究。美术作品的非理想接受状态是绝大多数普通接受者所处的状态,相关研究将会推进美术欣赏教育(审美教育)。那种与大多数接受者的接受实践相脱节的研究很可能陷入理论误区,阻碍美术欣赏教育(审美教育)的发展。有论者在题为“美术欣赏教育”的论文中提出,美术欣赏的方法是,“每件美术作品中毕竟都使用了美术素材。有理解力的观众必须随时对美术作品素材及其作用加深认识。观赏美术作品时要特别注意它的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然而,由于接受美术欣赏教育的学生通常面对的都是经摄影中介后印刷出来的“美术作品”,这种专业化的美术欣赏的方法在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实际效果令人怀疑,“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这些是重要途径。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必须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