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八个成员,八种视角:曼家族的故事还从未被这样讲述过。托马斯·曼的文学作品力压他的竞争对手,也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的家庭。夫人卡蒂娅让他全无后顾之忧,不让孩子们烦扰到他。毕竟他们的言语也是相当尖锐的。长女艾丽卡的爱和她的恨一样鲜明热烈。漂亮的长子想成为像父亲一样遐迩闻名的作家。害羞的戈洛在远离家庭的地方默默寻找自己的幸福。米夏埃尔想成为大音乐家,必须和自己的暴躁脾气和家里的高要求对抗到底。父亲的至爱,伊丽莎白,和动物交谈并拯救世界。而这一切都折磨着无所事事的莫妮卡。这些兄弟姐妹在爱情和毒品中实验着他们的人生,挥霍着父母的金钱,也严肃地对抗着希特勒。无论命运将他们带向何方:曼家族同心同德,曼家族相生相克。
蒂尔曼?拉姆对数百份信件、日记和记录进行了考证研究。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们从未读到过的扣人心弦的家庭故事: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深渊与辉煌的文学成就,从反对希特勒的斗争到政治上的谬误,从妒忌、毒品到个人的不幸,从这个“传奇之家”的成功到他们自己为世人塑造的和谐家庭的传奇。
书籍特色
写出《布登勃洛克家族》《魔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流亡中积极参与政治而一再掀起舆论高潮,逝世后每年版税收入仍高达25万马克(相当于10位德国教授的年收入之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称得上一位好父亲吗?生在这个文豪之家,在优渥的成长环境和作家父亲的光环下,孩子的成名之路必定一帆风顺?这是一个传奇之家,一个世纪以来,无数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不仅惊叹它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而且热衷于挖掘它的逸闻趣事。时而光鲜亮丽,时而满地鸡毛,曼氏家族的大船逆极权政治的潮流而动,船员多数时候团结一心,却也彼此针锋相对。
这部家庭传记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对我们理解其政治抉择,欣赏其文学创作将大有裨益。传奇之家每个人的经历、记忆和写作映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探秘20世纪著名的文豪之家
文豪之家的种种绯闻和他们的成就一样引人关注。父亲曾被誉为“健在的伟大的作家”,他的孩子们几乎个个离经叛道、拜金享乐,同时又以惊人的活力和执着的理想情怀勤奋耕耘着文学与政治的新田。他们不仅是德意志民族的作家,而且是周游世界、万众瞩目的多栖艺术家。然而纵使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痛恨希特勒及其政权,但各人选择的斗争方式不尽相同,在激进与保守之间从不乏争吵和徘徊。从欧洲到美洲,从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到战后的两个德国和重新统一,他们经历过生离死别,也经历过兄弟阋墙、姐妹反目。真实的痛楚常被光彩掩盖,喧嚣中的孤独让人唏嘘。
??了解流亡作家群体和20世纪波谲云诡的出版史
政治干预文学,文学也影响政治。在纳粹阴影下,托马斯·曼一家和其他许多作家的作品被禁止和焚毁,曾经备受追捧的艺术家被褫夺国籍,不得不远走他乡。流亡者与他们又爱又恨的祖国之间渐行渐远,背井离乡的“流亡者”与留在德国的“内心流亡者”的嫌隙无法弥合,与作家群体命运相连的出版社也一次次面临经营危机和舆论风暴。至于战后,在和平和冷战,在两个德国之间,文学家政治理想的表达依然受时局左右,几家著名的出版社因应拆分或合并,调整出版方向。二者合力下,德国公共舆论逐渐容纳新的议题,对二战的反思以及对战后秩序重建的思考走向了更尖锐、激烈的阶段。
??思考历史的书写和记忆的重塑
恰恰因为曼家几乎每个人都在写作,其文字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尤其值得关注。为了塑造心中理想的形象,或者为了达到更佳的修辞和审美目的,他们并不完全忠实于真实经历,而是擅长取材于现实,抽象出无与伦比的艺术角色;时而也会避实就虚,甚至天马行空、添油加醋。曼家的作家们惯以一种“实验态度”对待真相并陈述他们所认识的现实,可以说是文学史上又一个写实与虚构结合的典型例子。记录历史,重塑记忆,针砭时弊,畅想未来——在理解20世纪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忆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无疑是有特殊参考价值的珍贵文本。
作者简介
蒂尔曼·拉姆曾在基尔大学和伯尔尼大学专攻日耳曼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曾担任《法兰克福汇报》文艺版编辑,目前在吕讷堡大学讲授文化学。拉姆潜心研究曼氏家族多年,2009年发表了著名的戈洛·曼传记。为撰写《传奇之家:托马斯·曼一家的故事》一书,他对曼氏家族的全部书信往来进行了研究,这些书信大部分都不为世人所知,目前已由他和霍尔加·皮尔斯(Holger Pils)、凯尔斯廷·克莱因(Kerstin Klein)整理出版。 译者简介朱锦阳,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哥廷根大学日耳曼学系博士,德国康斯坦茨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译有《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展》和《西方通史: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曾为南京《周末报》、香港《信报》和《明报》周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