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跟以往分裂来研究世界各个部分以及不同领域的世界史相比,全球史研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全球史学科的观念,同时也打破了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学科界限,从而将中国史纳入全球史之中进行研究。书籍特色
《全球史与中国》(第二辑)共15篇文章,包括 专稿 讲座 专题 论文 和 书评 5个部分。每个栏目的文章自成一体,且相得益彰。专稿 部分的文章是德国学者腊碧士撰写的《欧亚知识迁移还是欧亚知识交流 以书写材料出现以前的历史为例》。该文采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数据,从人员和驯养动物写到谷物、酒类及酿造技术、矿物、宝石、棉花、茶叶、水果和蔬菜等诸多方面,*终得出结论说,欧亚间进行的不是知识迁移,而是知识交流,而且这一活动*迟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讲座 的*篇《如何合理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志强就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深入浅出地进行讨论,不但肯定了吴先生的贡献,而且指出了其由于时代原因而导致的疏漏,如生态和环境因素对游牧世界的影响。第二篇《汉语的近代演进与日语》,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沈国威讲了西方语言对日语词汇的影响,以及1890年之后日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全球史与中国》(第二辑)共15篇文章,包括 专稿 讲座 专题 论文 和 书评 5个部分。每个栏目的文章自成一体,且相得益彰。
专稿 部分的文章是德国学者腊碧士撰写的《欧亚知识迁移还是欧亚知识交流 以书写材料出现以前的历史为例》。该文采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数据,从人员和驯养动物写到谷物、酒类及酿造技术、矿物、宝石、棉花、茶叶、水果和蔬菜等诸多方面,*终得出结论说,欧亚间进行的不是知识迁移,而是知识交流,而且这一活动*迟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讲座 的*篇《如何合理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志强就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深入浅出地进行讨论,不但肯定了吴先生的贡献,而且指出了其由于时代原因而导致的疏漏,如生态和环境因素对游牧世界的影响。第二篇《汉语的近代演进与日语》,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沈国威讲了西方语言对日语词汇的影响,以及1890年之后日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专题 鸠摩罗什与与东亚知识的迁移 有三篇文章,分别研究早期汉译佛经译者权的问题、鸠摩罗什译经中的印度星占知识和鸠摩罗什《十诵律》的从师人物。
论文 部分,《全球史:中国与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德国学者汉克杰以琴弓的发明与传播以及我国隋唐时期对西域音乐的吸收为例,展现丝绸之路特别是中亚地区对于音乐史研究的意义。德国学者戴默尔的《现代早期欧洲视野下的儒学》,以欧洲现代早期对儒学的认识为出发点,综述了欧洲神学、哲学界人士关于儒学的争论,以证明在欧洲现代早期儒学在欧洲道德与政治哲学语境中的重要地位。19世纪中期,中国和德国都处于转型期,中国从开始了解西方到对列强开放,德国逐渐走向统一并向海外显示实力。德国学者培高德的《全球视野下19世纪的中国和德国》论述了这一时期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书评 部分有六篇文章,其中包括该刊主编李雪涛评沈国威新著《严复与科学》的文章。该文认为,沈的著作摒弃了对严复译文的词汇和文本的孤立的分析,而是将它放在严复的科学思想的形成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实属一大创新。这六篇文章均以 全球史 的视野,审视历史的思想或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