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这部杰作,千百年来已成为学人们作文之典范、学史之津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籍特色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汉武帝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的年代里,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渐趋沉寂,许多作家或皓首穷经,或歌功颂德,其作品多显得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唯有司马迁超世拔俗,格调独标,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成一部彪炳千古、辉耀百代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而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体文学的光辉范例,也奠定了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汉武帝相始终的。 司马迁生在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学识渊博,见闻颇广,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逐一对这六家的思想进行评述。对于前五家,司马谈多取分析批判或排斥的态度,而对道家则多所褒扬,并作了更多的肯定,认为它兼有各家所长而无其所短。司马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论六家要旨》中表现出的敢于与正统的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批判精神,对司马迁的人格发展与思想成长,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幼年时司马迁跟父亲住在家乡,“耕牧河山之阳”,后随父至长安,曾就师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司马谈作为朝廷史官,有接触“天下遗文古事”的方便,曾立志要撰写一部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作传的史书,但一直未能如愿。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去逝。临终前,他嘱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激动地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便开始为《史记》的撰写搜集材料,准备写作条件。约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随后他就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为您推荐
内容简介 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它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它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孩子的自我;是孩子们演练内心冲突的一个舞台;是一次孩子们的自我发现之旅。 日本大幻想文学..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这是一套对英文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文章书法练习的字帖,根据习字者的书法水平和英语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习字者快速提高书..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广大学生和书法爱好者书写汉字,力求规范、端正、整洁,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逐步提高书写速度,规范书写习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写一手好的..
内容简介本书由僧人怀仁集王羲之书而成。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圣教序》, 历时二十四年。前人评价此碑: “天衣无缝, 胜于自运”, “逸少真迹, 咸萃其中”。由于王羲之真迹不存, 此碑是后人..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历代著名碑帖 (自殷商至近代) 影印出版, 纵贯中国书法史, 更加精当合理, 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 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首选法帖。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 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