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胡培翚《仪礼正义》是古代《仪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清儒引以为豪的九种十二部有名的新疏之一,被学界誉为“二千余岁之绝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胡培翚在《仪礼》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但学界对其人其书研究较少,至今还没有相关研究专著出现。有鉴于此,陈功文拟以胡培翚《仪礼正义》作专书研究,弥补此方面研究之冷落局面,以期引起学界对胡培翚其人其书研究的重视。书籍特色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入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 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 (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 择善而从,兼增己义 ,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 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 (《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 仪礼述注 条),或深悯义疏之学 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 (孙诒让《刘恭甫墓表》)。至清代, 通经学古 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 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点, 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 (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 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 (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入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 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 (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 择善而从,兼增己义 ,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 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 (《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 仪礼述注 条),或深悯义疏之学 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 (孙诒让《刘恭甫墓表》)。
至清代, 通经学古 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 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点, 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 (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 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 (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清代《仪礼》学与宋、元、明盛衰迥异。这一逆转缘何得以实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礼学研究,对学者起到导向作用;汉学家厌弃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普遍重视古礼考证;朴学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为《仪礼》考释创通了道路。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清初硕学鸿儒,特别是顾炎武在经学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对《仪礼》学持续繁荣,尤具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