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日本15年,撰写过大量有价值的报道。作者还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会谈时的翻译。在任满归国工作,一直到担任文化部领导职务期间,参与了大量的中日两国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对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的历史,有系统而切身的了解。本书循195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和历史时刻,回顾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各界为发展友好关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带读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为人深知的历史。书籍特色
作者简介
刘德有日本文化研究者、记者、翻译家。
1931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1955年至1964年,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王震、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工作。
1964年至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首席记者在日本常驻15年。
1984年至198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
此后,至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4年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立后,曾任一届中方委员。刘德有 日本文化研究者、记者、翻译家。1931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5年至1964年,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王震、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工作。1964年至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首席记者在日本常驻15年。1984年至198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助理。此后,至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84年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成立后,曾任一届中方委员。著作有《在日本十五年》《随郭沫若访日》《时光之旅》《战后日语新探》。译作有《山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哑》(大江健三郎)、《祈祷》(有吉佐和子)、《残像》(野间宏)。作者曾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和日本领导人及各种代表团会谈时的翻译,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记者常驻日本15年,撰写过大量有价值的报道。本书循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呈现了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历史时刻,回顾了两国领导人和民间各界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带读者了解那段似乎熟悉又不为人深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