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籍特色
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为分析对象,揭示独具特色的晚清金石文化,梳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学术支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概述部分阐明金石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沿革,介绍晚清京师、山左、南中、岭南、西南等几个主要的金石文化群体以及潘祖荫、陈介祺、王懿荣、鲍康、吴云、吴大澂等代表人物,分析晚清金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成因。
论文的主题分为四部分:
鉴藏部分主要围绕藏品*富的潘祖荫,分析其富藏彝器的原因与特点,分析其收藏碑石的理念,通过大盂鼎的收藏以及访碑拓碑的事例,分析金石群体的重要作用,并对晚清出现的异域石刻收藏进行梳理,体现晚清金石学家开放的视野。陶器、埙、古泉属于晚清后期所特有或日益丰富的收藏种类,对它们的收藏展示出收藏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
传承部分主要分析金石传拓的经验,包括方法的探讨、拓工及用材的影响,以及对照相术的尝试。分析金石著述的出版、刊刻以及不同的出版观念,以好大王碑、华山庙碑为例说明拓本流转的过程,反映金石文化传播的情况。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为分析对象,揭示独具特色的晚清金石文化,梳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学术支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概述部分阐明金石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沿革,介绍晚清京师、山左、南中、岭南、西南等几个主要的金石文化群体以及潘祖荫、陈介祺、王懿荣、鲍康、吴云、吴大澂等代表人物,分析晚清金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成因。论文的主题分为四部分:鉴藏部分主要围绕藏品*富的潘祖荫,分析其富藏彝器的原因与特点,分析其收藏碑石的理念,通过大盂鼎的收藏以及访碑拓碑的事例,分析金石群体的重要作用,并对晚清出现的异域石刻收藏进行梳理,体现晚清金石学家开放的视野。陶器、埙、古泉属于晚清后期所特有或日益丰富的收藏种类,对它们的收藏展示出收藏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传承部分主要分析金石传拓的经验,包括方法的探讨、拓工及用材的影响,以及对照相术的尝试。分析金石著述的出版、刊刻以及不同的出版观念,以好大王碑、华山庙碑为例说明拓本流转的过程,反映金石文化传播的情况。考辨部分主要从辨伪存真促进收藏、群体考证模式探索、辨文与稽史结合等方面,以沙南侯获刻石、郘钟、姜遐碑为例,分析金石考辨方法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态度,体现晚清金石研究的主要做法。影响部分主要论述晚清金石文化对于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是从书法观和书法实践角度分析,对篆刻的影响主要对取法的变化进行论述。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资料方面。直接材料有与所述金石文化群体相关的书信、日记、著述、序跋、诗文等,间接材料有方志、传记、年谱、丛刊等,这些资料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散落在各大图书馆,无人问津,如潘祖荫的手札尚未有人进行系统整理,本文还就涉及到的人物及事件,尽可能发掘各方面资料,以资利用。二是研究范围方面。过去的研究以个案居多,本文围绕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进行分析,侧重展示主要成员间的交流活动,力求呈现群体的风貌。通过研究金石文化,反映官僚体制、个人爱好与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网的构建与作用、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三是研究方法方面。本文研究涉及文献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学,还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主要运用实物例证、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注重史论结合。四是研究成果方面。本文通过潘祖荫和交游群体反映出文人士子的交流活动在晚清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大量收藏、研究金石,同时非常重视修书、刻书等图书出版事业,因此他们的成就包括文献、校勘、目录、考古、出版等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