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向近代社会演变。相反,柯文则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柯文此书是美国史学界**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部著作。书籍特色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此前分别在1989年和2002年出版中文版,至今已少量多年,鉴于《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的史学价值,决定在原译文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辑,并增添柯文为2010年英文新版所写的序言,在此序言中,他再次结合近几年来美国研究中国历史领域中的新发展,对中国中心取向再次进行了界说和完善。作者简介
柯文(Paul A.Cohen),又名柯宝安、孔宝荣,男,美国人,1934年6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入芝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s) 教授和史华兹 (Benjamin I. Schwartz) 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卫斯利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卫斯利女子学院历史系主任,并将其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学之中。于1990年、1992年分别编纂了纪念史华慈和费正清的论文集《思想穿越文化:纪念史华慈中国思想论文集》与《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2003年,柯文教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以《变换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为名出版,对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总结。林同奇,1923年生于北京。1941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两年后转入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历史系,194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起先后在香山、北京西郊、张家口和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长达35年之久。1984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东亚系和哈佛燕京学社任研究员(Associate)直至2015年7月去世。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与美国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