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从 17 世纪说起,在 17 世纪以前,乐器基本上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劳动中,如狩猎,战争,庆典祀祭,集合娱乐等场合。到了 17 世纪便形成了最原始的管弦乐队,它通常包括维奥尔琴,长笛,双簧管,木管号,长号,鼓和羽管键琴的集合演奏,无一定之规。到了 18 世纪,由于乐器性能有所改进,小提琴替代维奥尔琴而加入管弦乐队;羽管键琴或管风琴采用数字低音演奏;曼海姆乐派首先把单簧管引入管弦乐队。这样便形成了管弦乐队的雏型。在 18 世纪至 19 世纪,海顿和贝多芬在管弦乐队的应用上已基本完善了小、中型编制的管弦乐队。比如海顿所用管弦乐队,包括木管 8 人,铜管 4 人,定音鼓 1 人,弦乐若干约 30 人左右,去掉了羽管键琴的数字低音演奏。贝多芬所
使用乐队包括,木管 10 人,铜管 7 人,定音鼓 1 人,弦乐若干,约 50 人左右。这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19 世纪,柏辽兹,瓦格纳等人的作品,在管弦乐队的应用上,将编制扩大到了 3 管,4 管并加入了踏板竖琴。到了 19 世纪末,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常用完善的有时是扩充的庞大 3 管,4 管编制管弦乐队,来完成他们丰富多彩、奇异壮丽的交响乐作品。20 世纪初,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将乐队发展为扩充 4 管,5 管最大规模编制。以后的作曲家们,则又有了恢复使用小型管弦乐队的现象。综观以上,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变化,基本上是沿着从小逐渐增大的脉络发展的。
在我国,第一支管弦乐队据说由乾隆皇帝所建,当时因乐器和演奏员有缺,于是乾隆皇帝下旨,用昂贵的象牙做了一支长笛,叫宫里的太监穿起宫廷乐服,戴上假胡须进行演奏。然后是解放前上海的“工部局交响乐团”,全由外国演奏员组成,指挥由意大利的指挥家帕器担任,他们的高水平演出,给我国交响事业、以及老一辈的音乐家们带来了重大影响。而我国真正的管弦乐队的发展,却是在“五·四”以后,在老一辈的音乐家肖友梅,黄自,冼星海等人努力下,解放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以及全体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努力奋斗,才使我国的现在,有了好多水平不等的各种类型管弦乐队。在这里也应该提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其它各音乐学院,为我国的管弦乐、交响乐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