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谑曲》

《谐谑曲》在巴洛克时代已经产生了,那时是指一种轻松愉快三拍子的乐曲,与谐谑——诙谐的本意比较相合。在古典乐派后半期,《谐谑曲》常被用作套曲的第三乐章,用以代替原来通常是《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开始,也还具有一定谐谑的性质。后来,特别是在贝多芬作品中的《谐谑曲》乐章,已经毫无轻松感,只是保留了三拍子,而强调的是快速的动力性。肖邦的《谐谑曲》,也是三拍子,但他付诸了宏大的构思,多种不同形象的对比,已经完全失去了谐谑这一字眼的原意,并且,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在这新的意义上的《谐谑曲》,肖邦又是第一位开创者。难怪他的《谐谑曲》刚问世时,曾使许多人大为疑惑:这哪里是“谐谑”?

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中被演奏得最多的,是第二号 b 小调和第三号#c小调。下面介绍一下第二号《b 小调谐谑曲》。

此曲写于 1837 年,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创作时期。曲式结构的骨架是奏鸣曲式,有相当自由的处理。乐曲的第一主题一出场,就象有股魔力把我们吸引住,急快板:

声音很弱,三连音敏捷而又不安地向上扬起,好象提出“问题”期待着回答。

沉默片刻,突然迸发出坚毅的回答,有如对不安问题的藐视。

第一主题就在这问答之间发展着。经过一段华丽但仍带有不安影子的音流的过渡,引导出第一主题。这是肖邦那魅力非凡、最令人迷醉的抒情主题之一,在左手分解和弦美丽音浪的衬托下,右手愉快地高唱出来:

这歌声经转调,升上更高的蓝天,那里是万里晴空,再也看不到一丝不安的影子,这是对“不安问题”真正的回答,那就是对幸福的憧憬。两个主题都经过反复之后,进入中间部分。

中间部分开始柔和、宁静,好象阳光和煦。接着,传来有民间牧笛风的曲调:

音乐仍旧在安祥的情调中,直到中间部分的另一个主题: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二重唱”,出现了不安情绪的轻微骚动,这两个对话的曲调是:

这个“二重唱”在再现时,变成了情绪激动的辩论。中间部分的第二主题是一片快速华彩性乐段,如同彩虹一样美丽的音流欢快地上下驰聘,彻底清扫了不安情绪的骚动,展现出一片光明。

中间部分的三个主题都经过了重复后,乐曲再现开始的第一、第二主题。

最后结束在光辉的 D 大调上,表现了肖邦对美好未来的乐观精神。

为您推荐

《波兰舞曲》

《波兰舞曲》,又称《波罗涅兹》,也是波兰特殊风格的音乐。与《玛祖卡》不同,《波兰舞曲》并不起源于波兰乡间。据说最早是武士凯旋的舞蹈,后来进入宫廷。当贵族们在国王御..

《圆舞曲》

《圆舞曲》,是肖邦钢琴曲中相对通俗的一类作品。清晰的三拍子节拍,鲜明的旋律,大都是愉快、轻松的情绪,即使有忧郁心情的,也绝无沉重感,更无悲怆之类的紧张性。 十九世纪..

《叙事曲》

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民间文学、传说中都存在有“叙事”这种形式,它带有故事性、传奇性和抒情性,还常常有久远性,讲述着从前的事情。在专业 音乐中,舒伯特的声乐套曲《魔王》是..

《即兴曲》

《D 大调摇篮曲》

肖邦只写了这一首《摇篮曲》,完成于 1843—1844 年间。这又是钢琴艺术的最高杰作之一。它的主题是一条单纯、朴实、然而凝结了无限挚爱情愫的旋律,仿佛是母亲对摇篮里的孩子唱的..

《蝴蝶》

《蝴蝶》写于 1829—1831 年间,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

舒曼的钢琴曲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出生于 1810 年 6 月 8 日,比肖邦只小三个月。他六岁接触音乐,七岁尝试作曲。他的父亲很有文化修养,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可是舒曼的母亲从实用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