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

《狂欢节》写于 1834 年,是舒曼的代表作,也是他的钢琴作品中上演得最多的。该曲的形式、构思、风格都与《蝴蝶》相似,但规模更大,技巧更为成熟,内容及对比都更丰富。这首作品还有个副标题,叫作“四个音符的小景”。所谓四个音符,是一个引起舒曼回忆的地名,按德文音名转变成的音符。

《狂欢节》描写的是一幅节日游乐的热闹图画,看看构成整首乐曲的二十一首小曲的标题,对音乐内容就会了解一个概貌了:《前奏》、《皮埃罗》(滑稽而又忧郁的人物)、《阿尔列金》(也滑稽但很活跃)、《高贵的圆舞曲》、《艾瑟比乌斯》(是舒曼虚设的人物,代表他本人性格中幻想、抒情的方面)、《弗洛列斯坦》(是与前一首相对比的代表舒曼性格的另一面:狂热、积极的人物)、《卖弄风情的女人》、《表白》、《蝴蝶》、《跳舞的字母》、《奇安丽娜》(这是舒曼未来的妻子克拉拉的意大利文读音)、《肖邦》、《爱斯特列拉》(另一个女性的名字)、《互认》(又译为《相逢》)、《潘塔隆和柯隆宾娜》(男女丑角的名字)、《德国圆舞曲》、《帕格尼尼》、《倾诉》、《散步》、《休息》、《大卫同盟盟员进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所谓“大卫同盟”,就是舒曼自己)。从这些标题不难看出,在热闹、多彩的同时,也透露出嘲笑、讽刺的用意。一定意义上,是舒曼用音乐进行的音乐评论,这在音乐史上是少见的创造之一,表现出年青舒曼的机敏和大胆创新的艺术胆量。

应当承认,准确地感受作曲家那些微妙的全部用意并不容易,但是,由于作曲家将十二首作品精心地结构成一个逻辑、有机的整体,只要你潜心聆听、感受,必定趣味横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