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佛教术语,后也为道教所用。
佛、道二教所说的“三途五苦”内容大致相近。佛教“三途”指地狱、饿鬼、畜生,又称“三恶趣”、“三恶道”。道教的“三途”包括:一、火途,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
二、血途,即畜生道互相啖食之处。
三、刀途,即饿鬼道被刀剑等逼迫之处。也有人以风途、火途、汤途为“三途”。佛教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一百一十种苦等说法。“五苦”指生老病死之苦、怨憎会苦、爰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蕰苦。
道教所说的“五苦”有几种不同的用法,一种用法是指生、老、病、死、别等人生五苦。第二种用法是指地狱五道之苦,即刀山之苦、剑树之苦、铜柱之苦、镬汤之苦和溟冷之苦。第三种用法见《三十六部尊经玉清经》,指色景苦心、爰景苦神、贪景苦形、华景苦精、身景苦魂。
为您推荐
此处指释迦牟尼,即佛祖。
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是印度净饭王之子,他从小思考人生诸种现象,观察生老病死之相,遂有遁世之志。三十五岁时,终于在菩提树下成觉者世尊,为人天之师。本书所谓“梵王天子弃江山”,即指此。
但佛教“..
佛教的护法天神。
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天王所属三十二种将之首。据说他原名叫跋阇罗波腻,“跋阇罗”是金刚的意思,“波腻”是手的意思,这是因为他手执金刚杵而得名的。他的另一个名字叫韦琨,人称“韦天将军..
意为通过苦行修持,灭尽贪欲、无明、烦恼而达到超越生死、梵我如一的解脱境界。
佛教哲学认为,人生充满苦难,只有通过苦行、自我克制、抛弃物欲,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于新进比丘受戒后,必先为说“四依住”,谓比丘仅应以四种物..
一种佛教的文体。
每段四句,每句三至七言不等,近似诗体,但一般不叶韵。“偈”是梵文Gāthā的音译,又意译为“颂”和“讽颂”,乃指此种文体常用于歌赞。现存佛经一般包括两种体裁,一是散文,俗称“长行”;另一种就是“偈”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也称“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名二实一。太白即金星,亦名“启明”、“长庚”、“明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启明、长庚皆金星也。”《尔雅·释天》:“明星谓之启明。”..
指道家用以治病的所谓神水。
道士先画符,然后将符篆烧毁,念动咒语,待灰烬溶于水中,就成了符水药。《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道过,符水咒说以疗病。”《三国志·张鲁传》:“鲁据汉中独立,行五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