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唐宋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专门名词。
李义山《杂纂》:“斋筵听说话。”《古今小说序》:“南宋供奉局有说话人,如今说书之流。”“说话的”即指说话人,或说书人自称。《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说话的,你道这妇人住居何处?姓甚名谁?”《错斩崔宁》:“若是说话的同年人,并肩长,拦腰抱住,把臂拖回,也不见得受这般灾晦。”在他们之中,有艺人,也有潦倒的读书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有张山人说诨话,霍四究说“三分”(按即《三国志》),尹常卖说五代史,等等。他们说话的本子,称为“话本”。如《警世通言》:“这段话本,则唤做《新罗白鹞》、《定山三怪》。”简称为“话”,如唐代元稹《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这就是说郑元和与李娃的爱情故事。话本每篇开头往往有“话说”二字,如郎瑛《七修类稿》所说的“话说赵宋某年”。《金瓶梅》此回“说话的,如今只爱说这情色二字做甚”云云,是一种说话人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方式。
为您推荐
弹拨乐器。
春秋、战国时已流行秦地,故史称“秦筝”。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知以声音而命名。
用梧桐木刳凿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
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以后增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
(一)民间小曲。
据沈德符《顾曲杂言》记载,《山坡羊》是从辽东传来,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以后盛行于中原地区的,万历年间京师(北京)妓女惯以此曲作弦索北曲。顾起元《客座赘语》又记载《山坡羊》有沉水调、数落之分。..
品竹,吹奏管(竹管)乐,如箫、笛之类;弹丝,弹拨弦(丝弦)乐,如琵琶、三弦之类。
《荆钗记》第三出:“欢宴,乐人祗应,品竹弹丝敲象板。”《张协状元》第二出:“设意品笙箫。”品笙箫,即品竹。《金瓶梅》此回介绍潘金莲“会描鸾刺绣..
弦乐器,亦名火不思、虎拨思、琥珀匙、浑不似、胡拨四、胡不四,均为译音。
早在我国中唐时期,已传至我国西北高昌地区,大约宋代才传入内地,元、明时代开始广泛流行。《元史·礼乐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
亦作“构拦”、“钩栏”,又名“勾肆”。
《唐音癸签》:“《韵书》:‘木为之,在阶际。’《古今注》:‘汉顾成庙槐树,设扶老钩栏。’其始也。”可知勾栏就是木制方形栏杆。唐王建诗:“风帘水阁压芙蓉,四面勾栏在水中。”《东京..
窥看、察觉。
《对玉梳》第二折:“你与我打睃,有甚不瞧科。”徐再思《沉醉东风·春情》:“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科,戏曲用语,泛指动作、行动。《南词叙录》:“科,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