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景融和(金瓶梅鉴赏)

此曲引自《词林摘艳》,无名氏散套,题名《春景》。

它由十支曲子组成,南北合套,一北一南相间,其中有四支带过曲,即《雁儿落带得胜令》、《叠字锦带沉醉东风》、《川拨棹带七兄弟》、《梅花酒带喜江南》。所谓“带过曲”,就是作者填一调毕,意犹未尽,再续拈一他调,连带在一起,借以更广泛地描绘景物,更充分地表达其意。

此曲第一支曲子《锦上花》,字数定格是四、四、四、四、四、四、四、五、五、五、五、五、四、四、四、五,共十六句,句式全为四字句和五字句,而且连用多句。

此曲属北曲双调,首句为“霁景融和”。

它写春景,对花鸟风雨,春歌社鼓,架上秋千,陌间骏马,一一摄入,点染成景。看来,无论自然景物的争芳斗艳,或者游人活动的欢乐鼓舞,都充满了春意,洋溢着活泼泼的生气,“万物皆春意,自得各熙熙”,“满人间春光堪喜”。《金瓶梅》此回写春节期间,西门庆被众帮闲拽到李桂姐家吃酒取乐,桂卿、桂姐姊妹唱此曲,渲染春景之美,春意之浓,不仅应时令,而且给人带来欢乐。



为您推荐

笙(金瓶梅鉴赏)

吹奏乐器。 由簧片、笙管、斗子三个部分组成。簧片施于笙管内下端,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插入用木或铜制成的斗子内,斗子连有吹口。 吹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音,音颤而柔和。《诗经》中常提及此乐器,足证殷、周时..

杂耍(金瓶梅鉴赏)

即杂技、口技、幻术等的通俗统称,亦称“耍把戏”。 《扬州画舫录》:“杂耍之技,来自四方。”《清嘉录》亦云:“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者之目。”此类杂耍有二三十种之多,如吞刀、舞盘、踏高跷、撮戏法、猢狲撮把..

我见他斜戴花枝(金瓶梅鉴赏)

此曲引自《雍熙乐府》,曲牌名《折桂令》,小令,属北曲双调,首句为“我见他斜戴花枝”。 它写思念女子,盼望相逢。曲句两两相重,只易头一字,如“不抹胭脂,似抹胭脂;前日相逢,今日相逢;似有情实,未有情实”云云。所以,重重复复,情意绵..

笑乐院本(金瓶梅鉴赏)

跷本(金瓶梅鉴赏)

金代杂剧剧本的名称。 《辍耕录》:“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因为当时倡优居住的地方叫做“行院”,所以他们演唱的剧本亦称为“院本”。《太和正音谱》:“院本者,行院之本也。”《错立身》:“我..

厅堂演出(金瓶梅鉴赏)

此回和第三十一、四十三、六十、七十八诸回都有厅堂演出的描写。 主要特点有二:第一,酒宴与演出结合在一起,一边吃,一边看,但以酒宴为主,演出只是添兴助趣。第二,多种节目混合演出,如此回就有杂耍、笑乐院本、步戏、弹唱、清..

步戏(金瓶梅鉴赏)

明、清时期山东地方戏曲。 《醒世姻缘》第三十八回写到步戏,与偶戏(木偶戏)并提,“那里有甚么步戏,连偶戏也是没有的”。按这部小说写的故事发生地点在山东明水镇,而明水镇在山东章丘县(《宝剑记》作者李开先的故乡)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