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衙门或府第的“二门”旁,设此乐器,向内院报事,称为“传点”。《红楼梦》第四回:“忽闻传点,报王老爷来拜。”此乐器两头作云头状,故名“云板”。《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响铛铛,云板敲。”此为普救寺云板。《燕子笺》第十五出:“东西各号卷催完。(内打云板三声,吆喝开门介)。”此为试院云板。
《金瓶梅》此回写西门庆在卷棚内陪人吃酒,忽听前边打的云板响,答应的慌慌张张进来禀报:“本府胡爷上纸来了,在门首下轿子”,此为府第云板。
《玉环记》传奇,今存两种本子,一为《古本戏曲丛刊》本,题无名氏作;一为《六十种曲》本,题杨胜柔着。 但《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则谓杨本已失传。早在传奇之前,戏文有《玉箫女两世姻缘》,乔吉有同名杂剧,本事出唐人小说《玉箫传..
此回写海盐腔戏班“扮末的上来,请问西门庆:‘小的《寄真容》的那一折唱罢?’”。 查《群音类选》选有“官腔”《玉环记·玉箫寄真》。台湾《善本戏曲丛刊》中的《珊珊集》选有《玉环记·寄容》,《月露音》选有《玉环记..
戏曲用语,即场上只留一个脚色有所交代,对剧情发展起着“吊钩”作用。 《小孙屠》戏文有“生、末、婆先下,旦吊场”。把这场戏“吊”住,还不能收场,要等旦角下场,才能收场。 吊场有三种:一为前吊场,安排在一出戏开场,先上一个..
所谓“关目”,即指戏剧情节。 元代戏曲家把安排情节,称为布关(关子)置目(点睛、即“眼”)。他们编写剧本,往往重视情节。 所以,《续录鬼簿》一再指出有些元杂剧剧本,“关目真”、“关目奇”、“关目嘉”、“关目冷”、“..
此回写两位太监看了关目揭帖,就“拣了一段《刘智远红袍记》”。 所谓“关目揭帖”,就是供点戏用的戏单,“拣”者,点戏也,见《青楼集》。亦简作“揭帖”。如《金瓶梅》第三十二回,“教坊呈上揭帖,薛内相拣了四折《韩湘子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