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颜氏家训·书证》:“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西都赋》亦云:‘卫以严更之署。
’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
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过六,缩不过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古时视刻漏以报更,故亦称刻漏为“更漏”。唐李肇《国史补》:“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