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春凳”条。
琴光,是用一种专门煎制的光漆来油漆器物,此漆必须拭退后生光,故又称“退光漆”。因古琴多以此漆漆制,故名。《与古斋琴谱》云:“所谓退光者,非徒以光漆刷上候干而有光亮已也,乃于干透后,用飞过砖灰或磁灰,以老羊皮蘸芝麻油,沾灰按光擦之。初令去其外面浮光,再则推出内蕴之精光也。
以愈推愈妙,致令须眉可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挑牙儿,见“挑牙”条。 所谓“三事”,是当时人们常带在身边的一种小件饰物。它多以金、银等贵金属制作,包括有挑牙、挖耳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器件。《天水冰山录》中有“牙筒剔牙杖一副”,可能即此处所谓的“三事”。从本书..
“博山”指博山炉,铜制的香炉,炉盖雕镂成山形,上有羽人、走兽等形象,盛行于汉及魏晋时代。 也有陶或瓷制的。《香谱·博山香炉》:“《东宫故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西京杂记》:丁缓又作九层博山香炉。”《考古图..
指此棺以红漆髹饰,再以金漆描绘花纹。 这种棺材不是任何人都可使用,《明史·礼志》载,洪武初定庶民丧服之制,“棺……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汉书·佞幸传》云“以沙画棺(师古曰:以朱砂涂之,而又雕画也)四时之色,左苍..
古代丧礼中悬挂的书写死者身份、姓名的旗旛,多以绛色帛制。 《周礼·春官》:司常,“大丧供铭旌”。《礼记·檀弓》:“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朱熹《家礼·丧礼》云:“以绛帛为铭旌,广终幅,三品以上九尺,五..
据《天工开物·砖》记载:“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又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可见当时苏州确有官窑砖厂,造的是砌皇宫正殿的“细料方砖”。“邓浆砖”应作“澄浆砖”。《广志绎》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