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林广记》云,笠子虽出于北边少数民族,而“今世俗皆顶之。或以牛尾、马尾为之,或以棕毛,或以皂罗、皂纱之类为之”。《水浒全传》第三回提及“白范阳毡大帽”,云“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第九回云,“粉青毡笠,似倒翻荷叶高擎”。详细描述了毡笠的形制和戴用习惯。
在其他古典小说中,亦作“叩身衫子”。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这应是一种剪裁得比较显露身体曲线的衣衫。我国古代的妇女服装,尤其是宋以来在程朱理学思想影响下,一般都偏于宽博,而这种“扣身衫子”明显是违背正统礼教观念的,所..
此处提及的“缨子帽儿”,可能指毡笠(见“毡笠儿”条),也可能指瓦楞帽,如本书第五十二回即提及“缨子瓦棂帽儿”。 关于帽缨,《阅世编》云:“凉帽顶或用红缨子,初价不甚贵,而缨亦粗硬,后用皮缨、胎缨,价始贵矣。胎缨一两有值银..
以丝编织或以丝织品为鞋面料的鞋子。 《方言》云:“丝作之曰履,麻作之曰扉,粗者谓之屦。”丝鞋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一种高级的鞋子,《礼记·檀弓上》:“有子(孔子弟子)盖既祥(丧祭名)而丝屦、组(丝绳)缨。”《礼记·少仪..
又作“狄髻”、“髻”。 关于此物的形制,有多种说法,或云系“古代妇女头上装饰用的套网的假发”,或云即假髻,皆未得实。这实际是当时妇女戴用的罩髻冠,犹如男子的束发冠,故在本书中它又被称之为“冠儿”、“假壳”。本书第..
古代妇女的首饰。 此回中云:“斜戴一朵并头花,排草梳儿后押。”梳,原用作梳理头发。《二仪实录》曰:“赫胥氏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疏通之义。”开始时图方便,将梳头之梳插于发中,后遂演变为首饰。 作为首饰的梳一般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