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古称“笄”,是用以插固发髻或冠的长针形首饰。
《仪礼·士冠礼》注曰:“笄,今之簪。”远古人将细条的荆和竹,一头削尖,用以贯髻故笄、簪从竹。后又以兽骨制笄,在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古墓出土一具女性人骨,其头骨顶部即插有骨笄。制玉工艺和冶金工艺产生后,玉簪、金簪、银簪也相继出现。
簪头一般都制作成装饰纹样,镶嵌珠玉,《闲情偶寄》云:“簪头取象于物,如龙头、凤头、如意头、兰花头之类是也。”银簪儿,是指以银为材料制成的簪。
在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中,曾出土银簪二件,原簪于女性死者的发髻上,簪头径3.7厘米,为六瓣梅花形,花上镶嵌有宝石,簪脚圆尖直,全簪通高11.5厘米。
为您推荐
段,见“锦段”条。
旧时以嚣然形容态度轻狂、浮躁,此处“嚣段子”之“嚣”,用意与之相近,谓是质量不实而低劣的织物。如本回薛媒婆为西门庆谋划娶孟玉楼时说:“这婆子爱的是钱财,明知侄儿媳妇有东西,随问什么人家他也不管,只..
《三才图会》云:“缠棕帽,以藤织成,如胄,亦武士服也。”明代民歌《挂枝儿》有歌云“收拾好藤穿的大帽,明早要教场中去下操”,与记载相合。然据《三才图会》所载的式样来看,它与瓦楞帽相似,见“瓦垅帽”条。称“大帽”者,盖因其..
亦作“衣撒”、“曳撒”,即元人所穿的质孙(亦作“只孙”)服,汉语译作“一色衣”,一撒之名即由此而来。
质孙的形制类似古代的深衣,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腰间密密打作细褶,又以帛拈成线,横在腰,以其在马上腰围紧..
以珠点缀耳环之习早已有之,在商代晚期墓葬中,曾发现用金丝弯成钩状,下部以金片捶压成卷曲的装饰,在钩子与装饰的连接处,穿有一至二颗绿松石圆珠。
所谓“二珠金环”,通常是以金丝弯制成钩状,在金丝的一端穿上两颗大小不等的..
玲珑,在此指玉声。
班固《东都赋》:“和銮玲珑,天官景从。”注引《埤苍》:“玲珑,玉声也。”《三辅黄图》云:“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本回此处云“但行动胸前摇响玉玲珑”,即指以玉制作的佩饰挂于胸前..
古代妇女戴于臂腕的装饰物品。
镯,即手镯,戴于手腕;钏,指臂钏,戴于手臂。唐元稹《估客乐》云:“鍮石打臂钏。”五代牛峤《女冠子》云:“臂钏透红纱。”镯钏的形制有圆环式的、开有豁口活络式的,及以金银丝盘绕成数圈、形如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