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花,是古代妇女簪插于鬓边的首饰。
古代妇女除在发际、额前插花外,还常在两鬓插花,出土陶俑与传世画作中多能见到。如四川成都永丰东汉墓出土的陶俑就有鬓旁插花的。明、清期间仍尚此风。
《云间据目钞》云:“(发)旁加翠花一朵,大如手掌,装缀明珠数颗,谓之‘髩边花’,插两髩边,又谓之‘飘枝花’。”樊彬《燕都杂话》有诗云:“姹紫嫣红映,花枝爱像生,鬓边娇欲语,活色画难成。”本书第十九回中说“云鬓簪着许多花翠”,第二十回云“鬓畔宝钗半卸”,所指亦即鬓花。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有云凤鬓花、双龙献福寿鬓花各一对。大翠,似指此花钗上镶嵌有较大的宝石,本书第九十五回描述“大翠重云子钿儿”时说:“只见做的好样儿,金翠掩映,背面贴金。
”北京市郊明武清侯李伟夫妇墓中出土有大花顶簪一件,即系以火红宝石为花心。见“花翠”条。
为您推荐
见“蓝比甲”条。
遍地金,亦称“金宝地”,是妆花金锦之一(妆花,参见“妆花织金段子”条)。所谓“遍地金”、“金宝地”,顾名思义,就是以金线织满地,再在满金地上织出五彩缤纷、金彩交辉的图案花纹来,整个织品极为辉煌而富丽..
这一名目不是指裙之式样,而是就制裙质料的一种俗称。
百花,在此是指衣料上织绣的花纹,《日知录》所谓的“百花袍”(“百花袍,不知创自何人,万历间,辽东兴冶服,五彩炫烂,不三十年而遭屠戮”)与《水浒全传》上常常提及的“百花..
旧时妇女用以饰面点唇的化妆品。
亦写作焉支、烟支、燕支、阏氏、烟脂、脂、燕脂、臙脂。古人以菊科植物红花作为红色染料,这种红花除有红蓝、黄蓝等异名外,还因其出自西域焉支山,故亦名之为焉支,因系译名,故有种种音同字..
即“背子”(亦作“褙子”),时人亦称之为“披风”。
《日知录》引《戒庵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正德间创自武宗,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按《说文》,无袂衣谓之。
赵宦光曰: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袄..
扎裤腿的习俗,参见“纱绿线带儿扎着裤腿”条。
脏头,义不详。本书第二回中亦提及“脏头”:“裤腿儿脏头垂下,往下看,尖金莲小脚,……”据清代北方妇女的扎裤腿法,大多是把裤脚管用丝织的扁而阔的扎带在近脚髁处扎住,扎带末端..
汗巾,顾名思义是用来擦汗的手巾。
但实际上,汗巾的功用主要不在于此,首先,从出土实物及文字记载来看,当时的汗巾主要以绢、绸、缎、绫等高级丝织品制作,且加以精细的刺绣,从擦秽吸湿功能而言,它远不及棉、麻织品;其次,据文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