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起源于上古,晋、唐以后的历代帝王礼服多用此饰。其基本形制为:在冠上饰以长形冕板(称“綖”),且必取后高前低之势,使有俛俯之状(“冕”的名称即由此而得),綖前后饰垂旒,依戴用者地位而有等差,一般皇帝都用十二旒。因冕上为平板,故亦称为“平顶冠”。明初定制,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前后各十二旒,旒用五彩玉珠十二,五彩缫,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皇太子、亲王九旒,郡王、世子七旒。后更定: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按:帝王礼服所用尺度皆据上古周尺标准,不受当代尺度变化影响),冠上有复,玄表朱里,余如旧。永乐初,定冕用皂纱为之;嘉靖初,又定冕制以圆匡。从近年在山东鲁王朱檀墓中出土的冕中,我们可形象了解当时的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