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是宋代官员着公服、常服时必戴的首服。
《梦溪笔谈》:“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如僭用硬脚。
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官员朝会时所戴的幞头,是一种左右平直展开较长的直脚幞头,据说是用以防止臣僚们在朝仪时窃窃偶语。
这种形象,于传世宋人绘画中多可见之。象简,即象牙笏(亦称“手版”)。《唐阙史》云:“工役掘地,得玉石人,涤去泥壤,则簪裾端简,如龙之像。”参见“牙笏”条。
为您推荐
绯袍,即红色的官服。
象简,即象牙笏,参见“牙笏”条。宋代官员的品色衣为: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元丰改制,定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
官员上朝执笏的规定是:着绯袍者用象牙..
指贴身的内裤。
按,上古时代的袴(即裤的古字)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系在腰间。类似于现在的裤子,古代称“穷袴”,《汉书·外戚传》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
”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所谓“裩裤”,即..
段,同缎,参见“锦段”条。
飞鱼,据《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是一种头如龙、鱼身一角的动物,本名龙鱼,因为能飞,故亦名“飞鱼”。但明代服装上的飞鱼纹,实际是似蟒、有两角,不过加上了鱼鳍鱼尾而已,因此亦称“飞鱼蟒”。《明史..
鹤袖,指氅衣的袖子。
本回此处谓,潘金莲向西门庆要皮袄,并对他说:“你今日拿出来与了我,我上两个大红遍地金鹤袖,衬着白绫袄儿穿。”参见“绫敞衣”条。遍地金,见“遍地金比甲”条。
..
当时的毡,是以羊毛为原料,经湿、热、挤压等作用制成的毛制品。
毡衫,顾名思义是以毡为料制成的衫子,惟具体形制尚不详。本回提及此物时云:“尚举人来拜辞,上京会试,问西门庆借皮箱毡衫。”这似是出远门所需用的物品(元人所..
明、清时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
官员通过服饰等级来区分官阶高低,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服制上的反映。明代除因袭前代的一些做法外,还特创了补服制度,即官员必须在袍服的胸、背各缀一方补子。补子多为织制(以妆花补和织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