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服(金瓶梅鉴赏)

明、清时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

官员通过服饰等级来区分官阶高低,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服制上的反映。明代除因袭前代的一些做法外,还特创了补服制度,即官员必须在袍服的胸、背各缀一方补子。补子多为织制(以妆花补和织金补为主),亦有绣花、缂丝和印花的补子,但较少见。据《苏州织造局志》,每方补子分两个半块织制,每半块长一尺二寸,阔六寸,以合成一尺二寸见方的图案。

但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来看,亦有整方织绣而成者。补子的花纹,规定文官用禽纹,武官用兽纹,据《明会典》记载,明代文官一品用仙鹤补,二品用锦鸡补,三品用孔雀补,四品用云雁补,五品用白鹇补,六品用鹭鸶补,七品用鸂鶒补,八品用黄鹂补,九品用鹌鹑补,杂职用练鹊补,风宪官用獬豸补;武官一、二品用狮子补,三、四品用虎、豹补,五品用熊补,六、七品用彪补,八品用犀牛补,九品用海马补;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补。明中期以后,这种制度惟文官尚能遵行,武官有概用狮补的现象。明代官员的公服,是一种盘领的右衽袍。

所谓“盘领”,即是圆形领,故亦称“团领”、“员领”或“圆领”。这种衣服形制,大约在魏晋时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到隋、唐时,被正式规定为官服。普通民众也有服用这种式样衣服的,惟在色彩上有所限制,据《明史·舆服志》;庶人只准服“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补服所用色彩,明代多大红,也有青、紫、绿、蓝、芦花、茶褐、沉香色及玉色、闪黄等,明黄为帝后专用,百官经特赐者亦可用金黄。





为您推荐

大红麒麟补服(金瓶梅鉴赏)

据《明会典》载,麒麟补为公、侯、伯、驸马的服饰标志。 但在本书中,身为“东南统制兼督漕运总兵官”的荆忠却也穿用此种服色。这一现象与明中期以后冠服制度的逾制、混乱现象有关。《明史·舆服志》载,正德“十三年,车驾..

大红通袖袄儿(金瓶梅鉴赏)

通袖,指衣饰花纹通胸背至衣袖皆满者(《明史·舆服志》)。 按,本书各回提及的“通袖袄”,实际多数是指通袖袍。从严格意义上说,袍、衫、袄是有区别的,但三者又有相近似的一面,因而民间俗称时,混用这些名称的现象也是时常有的..

毡带绒袜(金瓶梅鉴赏)

参见“白绒袜”条。 毡带,指袜上钉的用于结束的带子。按,当时的袜子多为长统袜,一般在袜身中部偏上部位的后方开叉,在叉口或相对叉口的袜身上钉有扎带,脚穿入后用以扎紧袜身。江苏泰州市发掘的明代徐蕃夫妇墓中曾出土男、..

两个口的鸳鸯紫遍地金顺袋儿(金瓶梅鉴赏)

九龙飞凤髻(金瓶梅鉴赏)

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 因将发挽成龙飞凤舞状,故名。这是一种高髻,所以须以假发为之。 清李渔《闲情偶寄》曰:“肖龙之法:如欲作飞龙、游龙,则先以己发梳一光头于下,后以假髲制作龙形,盘旋缭绕复于其上。务使离发少许,勿使相..

珠花(金瓶梅鉴赏)

以珍珠玉石串成的假花,古代妇女用于簪首,见“绒花儿”条。 近年在北京市郊发掘的明武清侯李伟夫妇墓葬中曾出土珠花四件,均以直径为0.2厘米的珍珠串制,花心为金片錾花蕊纹。此回中描绘珠花的形制为:“正面芝麻花,两边槅子眼..

总角(金瓶梅鉴赏)

古称束发为“总”,《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 ”古代男女在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即所谓“总角”。《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兮”,注:“总角,聚两髦也。 ”值得指出的是,本回此处提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