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藤篾或马鬃编结,上饰帽顶子(见“帽顶”条)。因帽上有数条隆起的楞线,故名。这种帽式袭自元代,元时有方、圆二式,圆式中还有添加遮阳前檐的(时称“爹檐帽”,《元史·后妃传》“胡帽旧无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语后,后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为式”)。
按说,这种“胡服”在明代极有可能被禁,但据《三才图会》说,因明太祖“幸学,见诸生班烈日中,因赐遮阳帽,……今起家科贡者则用之”。由于这个特殊因素,这种帽子在明代仍很流行。惟到了明代中期,戴此帽者不一定是“起家科贡者”,《云间据目钞》云:“瓦楞骔帽在嘉靖初年,唯生员始戴,至二十年外,则富民用之,然亦仅见一二,价甚腾贵。”利玛窦在记述其见闻时也说:“男人的帽子种类很多,制作精致,最好的是用马鬃织成的。”本书提及戴瓦楞帽的例子,可与这些记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