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缠足妇女所穿的小鞋。
女子缠足,“以纤弓为妙”,故配合缠足之小鞋,亦以“弓”名之。《清稗类钞》云:“弓鞋,缠足女子之鞋也。京、津人所着者,宛如弓形,他处则惟锐其端。”女子缠足之文献记载,始见于晚唐、五代(参阅《万历野获编·妇人弓足》)。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札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可见其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约在宋、元之际。
明代女子缠足是普遍现象,因而本书中提及的女鞋,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此类弓鞋。
为您推荐
把少许的胡桃肉、松子,同茶叶放在一起,注入沸水,就是胡桃松子泡茶。
这是古人的一种饮茶方式,但明代人对此也有异议,如顾元庆《茶谱·择果》云:“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
夺其香者,松子、柑橙..
河漏子,又称“合落”、“合络”。
北方多磨荞麦作面,加水和匀,合而落入沸汤之中,作汤饼,故称“合落”。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长安客话·饼》:“水瀹..
即冰糖。
《天工开物·造白糖》:“造冰糖者,将洋糖(即白糖——引者)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粤东笔记》卷十四:“(蔗)煮炼成饴,其浊而黑者曰黑片糖,清而黄者..
用糯米粉做成的甜食,北方食品,与南方的子相类似。
《乡言解颐·开门七事》诗注:“窝窝社,小茶馆兼卖点心者。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
即北方的切糕。
《酌中志》:“北方食物,有南方所未有者,如腊八粥、水饺之属。又以面裹榆荚,蒸之为糕,拌糖而食之;以豌豆研泥,间以枣肉,谓之豌豆黄;以黄米面合小豆、枣肉,蒸而切之,名切糕。”《北平风俗类征》引《北平的巷头小吃..
又作“通应鱼”。
《续墨客挥犀》:“莆阳通印子鱼,名着天下,盖其地通应侯庙,庙前有港,港中之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通印子鱼,故荆公亦有诗:‘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也。”《鸡肋集》又谓:“通应江水,咸淡得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