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把《周易·系辞上》的天地之数说,同五行说相配合而得出的说法。
《易·系辞》的原话是:“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意为天地二分对应于数字的奇偶二分,天数为五奇数,地数为五偶数,五奇五偶各累计相加,得出天数为二十五、地数为三十。这是为解释易占何以用五十五策而立的理论,其基本特征是将世界万物作阴阳二分。
但三国时虞翻解释这句话说:“天数五,谓一、三、五、七、九;地数五,谓二、四、六、八、十也。五位,谓五行之位。”于是释天一为水、地二为火、天三为木、地四为金、天五为土,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则依次与前五个数字相合。这一理论源于汉代,后来成为道教的万物生成论的组成部分。
道教认为,万物剖氤氲一炁而生,一炁化阴阳,而为天地、为水火,天地、水火相交而有万物。
本回所说“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炼,乃成真形”,即是此意。
为您推荐
这是把《周易·系辞上》的天地之数说,同五行说相配合而得出的说法。
《易·系辞》的原话是:“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意为天地二分对应于数字的奇偶二分,天数为五..
佛经名,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是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有三个译本,分别为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本)、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和唐般若译(四十卷本)。此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
法,佛教名词,在佛教文献中大致有三种用法:(一)指佛的教法,或称佛法;(二)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三)专指某一事物和现象。
六耳,指第三人。“法不传六耳”,即不将法传..
佛教语,指修养所达到的觉悟圆满的境界。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真心”或“本觉”。作为修养的根据来说,它是存于每人身上的“佛性”、“真如”或“如来藏”;作为修养的结果来说,它有“幻尽觉圆,心通法遍”的极致,称“圆觉..
佛教认为,世界上各种物质现象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原素构成的,称作“四大”或“四界”。
据《俱舍论》卷一说,四大的作用分别是保持、摄集、成熟、生长,其属性分别为坚、湿、暖、动。在佛教看来,既然人的身体是由..
佛教教义描写末世为五浊世界。
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劫浊,指时之浊乱,即末世的总体概述。其他四浊为劫浊的具体表现。见浊,指末世时众生的邪见盛起而浊乱世间;烦恼浊指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