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官名。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亲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尚书之副职。部中如设二员侍郎,称左、右侍郎。按:宋代吏部中设左、右侍郎,礼部“尚书、侍郎各一人”(《宋史·职官三》),无左、右侍郎之别,明代礼部则明确设“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可见小说此处用礼部的左侍郎之名,系根据明制。又按:第十八回写蔡攸已“兼礼部尚书”,此处又写任礼部“左侍郎”,官位低了,似有误脱。
为您推荐
太常寺的长官。
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沿置,但渐成为专司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改称大宗伯,隋以后各朝均称太常寺卿。《宋史·职官四》:“太常寺,卿、..
为庆祝郊祀礼成而举行的盛宴,目的在于协调君臣之情。
《宋史·礼二》:“既享(即郊祀礼成——引者),大宴,号曰领福,自宰臣而下至应执事及乐工、驭车马人等,并均给有差,以为定式。”欧阳修有《南郊庆成》诗,曾巩亦作《郊祀庆成..
指光禄寺,为掌管皇室膳食的官署。
此名承汉武帝时的光禄勋而来,魏晋亦设光禄勋,但汉、魏晋间此职官均掌宿卫侍从,至南朝梁改称光禄卿,其职掌始改为主管供应皇室膳食。北齐正式设光禄寺官署,其长官为卿,亦主管皇室膳食,历代因..
宦官名。
相当于明代内府十二监中之内官监或御用监,专管营造宫室、陵墓、陈设、器用等工程事务。《明史·职官三》:“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
皇帝禁卫军中掌卤簿仪仗的长官,即仪仗队的指挥官。
明代的“指挥直驾”隶属于锦衣卫。《明史·职官五》:“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
“郊天”的祭坛设于京都南郊,故称“南坛”。
《宋史·礼二》“南郊坛制”条云:“宋初始作坛于东都南薰门外。”此祭坛为圆形,故亦称“圜丘”。视牲,视察牛、羊等祭祀用品。
牲,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
《宋史·礼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