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蕤宾时节”,指五月初五端阳节。
蕤宾本为音乐十二律之一(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吕氏春秋》始以音律与时历附会在一起,以十二律应十二月。
《汉书·律历志》:“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传继阳物也。
位于午,在五月。”古时十一月称“子”,“午”是“子”后的第七位,所以指五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一称“头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一称“二伏”),共十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一称“三伏”),共十天。 合称“三伏”,一共三十天(一说中伏为二十天,共四十天)。《汉书·郊祀志》..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我国习惯上作为春季的开始。《史记·天官书》:“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索隐》谓立春日是“去年四时之终卒,今年之始也”。古代有时也以立春之日..
八个气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
指春、夏、秋、冬四季。 我国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诗经》郑笺:“春秋,犹言四时也。”西周中期以后,随历法的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夏、冬二时,合称“四时”。《礼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三更。 古代以更为夜间计时单位,称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在十二时辰中,白天为七辰,晚间为五辰,这五辰便是后世夜间实行五更制的来历。当时各地均建有鼓楼(谯楼),以鼓报更,所以又称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