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昂斯藤·比昂松(1832—1910),挪威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1832年 12 月 8 日生于挪威克维尼一个乡村牧师家庭。6 岁时由于其父调职,全家迁在南方洛斯达林列塞特。11 岁时,他到莫尔德就学,开始阅读斯图鲁松·阿斯布约恩森和司各特等作家的作品。17 岁时去奥斯陆并开始学习写作。1852年入皇家弗里克大学上学。学生时代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1855年起任《每日晨报》的文学戏剧评论员,以后又为其他报刊撰稿。他不但用笔作武器,而且直接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成为当时颇有号召力的政治演说家之一。他积极主张发展挪威的民族文化,使之逐步摆脱异国文化的束缚。在戏剧运动方面,他曾领导过挪威的剧院,为发展民族戏剧作出过贡献。
比昂松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他都有所建树。他写过许多抒情诗,其中《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一诗成为挪威国歌的歌词。他也写小说,他的长篇小说不算成功,但某些中、短篇却比较生动,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创作方面。他一开始从挪威民间传说中吸取题材,创作了《战役之间》(1857)、《西格尔特恶王》(1862)等历史剧。之后,随着
社会运动的高涨,他愈来愈关心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开始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的社会问题剧大胆地揭露了各种社会矛盾和丑恶现象,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其中最著名的是《破产》(1874)和《挑战的手套》(1883)。比昂松常常从道德伦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把社会矛盾归结为善恶斗争,因此他对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寄于很大的希望。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改良主义色彩。但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敢于针砭时弊,对社会不公提出了疑问,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比昂松常常仗义执言,因而树敌甚多。但在他 70 岁生日那天,挪威各个派别联合起来庆祝他的生日,盛况空前。1903年,他又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评语中称赞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又缤纷”。
比昂松晚年仍是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毕生为挪威民族的独立而斗争,深受人民的喜爱。1910年 4 月 26 日,他在巴黎与世长辞。
(高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