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约翰·路德维希·海泽(1830—1914),1830年 3 月 15 日生于柏林,父亲是语文学家和古典语言教授,母亲是犹太人。他天资聪颖,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于 1847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1849年转入波恩大学,1850年夏赴瑞士旅行,返回后改学现代罗曼语(意、法、西班牙等语言)。1852年大学毕业后,他获得普鲁士政府资助,去意大利游学。意大利古老的文化、美丽的风光和纯朴的民情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他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1853年秋他回到柏林,不久,受巴代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邀请,赴慕尼黑参加作家团体,享受很高的年俸。1854年起定居慕尼黑,并与著名作家弗兰茨·库格勒的女儿结婚,过着优裕的生在慕尼黑,他与著名作家库尔茨、凯勒、施托姆、冯达诺等保持友谊和书信来往。这时,以盖伯尔为首的一批文人学者组成“慕尼黑诗社”,定期讨论文学艺术问题,朗诵自己的作品。海泽参加这一团体的活动,并很快成为该团体的首领和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855年至 1895年,他总共发表中短篇小说集 20 卷,收入 100 多篇作品。他力图保持传统的艺术价值,使之免受政治激进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侵蚀。他的作品倾向于理想化,不愿描写人生的黑暗面,并愤怒地谴责当时正在兴起的自然主义倾向。
他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说有《犟妹子》(1855)、《特雷庇姑娘》(1858)、《母亲的肖像》(1859)、《安德烈亚·德尔芬》(1859)、《安妮娜》(1860)、《麦尔林》(1892)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和长篇小说。1872年出版了《诗集》,其中一些诗篇被著名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和沃尔夫等谱写成歌曲。他的长篇小说有《世界的孩子们》(1872)、《在天堂》(1875)、《反潮流》(1904)、《维纳斯的诞生》(1909)、《众峰之上》(1895)
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戏剧,如《科尔贝格》(1865)、《哈德良》(1865)等,但多不成功。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海泽还潜心于文学研究工作,写了许多论小说创作技巧以及关于歌德、施托姆、格里尔帕策作品的论文。此外,他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翻译家,译了许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优秀诗歌。由于他全面的才能,他被称之为“缪斯的宠儿”。
1910年,瑞典学院因“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和闻名世界的中短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已 80 高龄,未能参加授奖仪式。4年后,即 1914年 4 月 2 日,海泽在慕尼黑去世。
(章国锋)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