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杰出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1861年 5 月 7 日出生在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商人兼地主家庭。祖父是最早访问过英国的印度人士之一,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在 14 个子女中排行最小,哥哥姐姐当中,有哲学家、青乐家、戏剧家、小说家、爱国志士等。其家庭是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家庭成员几乎都参加了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民主主义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泰戈尔虽多次入校学习,还曾到伦敦大学深造,但始终未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他丰富的科学、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学功底,得自于家庭熏陶、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个人的不懈努力。泰戈尔从童年时代即开始写作,14 岁时发表了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1875),20 岁时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之歌》(1881),受到老作家般金·钱德拉·查特吉的赞赏。泰戈尔是一位作品极为丰富的作家。他一生共写了 50 多部诗集,12 部中、长篇小说,20 多个剧本,以及诸多回忆录、游记、随笔、书信及有关文学、语言、教育、政治、哲学、宗教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论文与专著,此外还有大量的音乐绘画作品。诗歌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金帆船》(1894)、《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2)、《新月集》(1913)、《园丁集》(1913)、《飞鸟集》(1916)、《生辰集》(1941)等。小说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
(1906)、《戈拉》(1910);中篇小说《四个人》(1916);短篇小说《弃绝》(1892)、《摩诃摩耶》(1892)、《喀布尔人》(1892)等。戏剧方面的重要作品有《红夹竹桃》(1926)等。
泰戈尔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爱国主义者。他同情苦难深重的印度农民;他热爱祖国,热爱古老的民族文化,亲自创办学校,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并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在暗夜中行路,苦苦探索着印度民族的出路;他具有开放型的眼光,不排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在创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学的营养,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艺术成就颇高。特别是他的诗歌格调清新、诗句秀丽、想像奇特、韵律优美、抒情气息浓郁,同时又饱含深邃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社会与人生理想,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某些诗作,因受到《吠陀》与《奥义书》中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显得神秘,但仍具独特的艺术神韵。他为印度近代文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于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获该奖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密友,曾于 1924年访问中国。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冰心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
(钟志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