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1859年 10 月 18 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波兰犹太血统的英国公民、音乐家,母亲是爱尔兰血统的犹太人。他的幼年在伦敦度过,9 岁时全家迁居巴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孔多塞中学,187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教师资格。1881年起在巴黎等地的中学任教,1897年被聘为巴黎高师的讲师,从 1900年至 20年代在法兰西学院先后任希腊文和哲学教授。他于 1901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191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从 20年代中期起他由于健康恶化而辞去了种种职务,后来卧床不起,于 1937年立下遗嘱,1941年 1 月 4 日在巴黎病逝。
柏格森的成就在于他一系列关于直觉主义的哲学著作。他在 188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试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对科学时间与持续时间作了区分,认为科学时间是精确的,可以用钟表测定的,但这种时间既不流动也无活力,不是真正的时间。持续时间即有生命的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连续性的现象。他在《物质与记忆》(1896)中指出记忆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交叉点,直觉是交叉的形式。他最著名的哲学论著是《创造进化论》(1905),运用直觉来解释进化问题,认为进化是创造性的而不是机械性的。他的哲学著作还有《变化的知觉》(1911)、《精神力量》(1919)、《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与《思想和运动》(1934)
等。
与文艺思想有关的著作是《笑之研究》(1900),柏格森在书中运用他对生命、记忆和自我的理解未解决“人为什么要笑”这个看似简单实际相当复杂的问题。《形而上学引论》(1903)则对直觉进行了最深入的讨论,他认为直觉由于能直接进入现实,因而是知识的较高级形式。
柏格森的哲学著作不仅表达了他对当时产生巨大影响的哲学思想,而且表达的方式也充满诗意,显示了卓越的技巧,因而从 1912年起便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瑞典学院曾专门派两名哲学家研究他的著作。阿纳托尔·法朗士于 1921年获奖,使柏格森的获奖推迟到了 1928年才作出决定。1928年同时颁发了两项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一项是补发给柏格森的 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 69 岁的柏格森已行动不便,是由法国驻斯德哥尔摩的公使阿尔芒·贝尔纳代为领奖和代读受奖演说的。他的获奖评语是“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及表达的卓越技巧。”如果说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学说毕竟不乏科学依据而成为 20 世纪的重要理论的话,柏格森关于进化过程是意志的创造过程的认识却由于反对科学而陷入了神秘主义,因而不久便被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所取代。但是他的思想扩大了文学想像的天地,启迪了维吉尼亚·吴尔夫和马塞尔·普鲁斯特等作家在意识流技巧方面的探索,因而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吴岳添)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