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1875—1955),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的一个望族,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和副市长。1891年托马斯·曼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的弟弟妹妹迁往慕尼黑,他自己继续留在吕贝克读中学。1894年毕业后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险公司当实习生,并在慕尼黑几所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还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痴儿》杂志。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沦落》也于 1894年发表。1901年发表了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此后便专事创作。1909年发表反映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结盟的长篇小说《王爷殿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还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拥护魏玛共和国。1924年发表了长篇哲理小说《魔山》,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2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纳粹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被迫流亡国外,于 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加入美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发表了大量广播演说,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1952年移居瑞士,1955年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基尔希贝格逝世。
流亡期间,托马斯·曼创作了大量作品。1933—1943年完成了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1939年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1943— 1946年写成反映艺术家悲剧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等。5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
托马斯·曼战后一直关注着分裂的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1949年纪念歌德诞辰 200 周年时,他分别在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和民主德国的魏玛作了演说,1955年席勒逝世 150 周年之际,他又分别在西部的斯图加特和东部的魏玛发表讲演。
(韩耀成)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