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索克萨特镇,父
亲是乡村医师,母亲是一位医师的女儿。刘易斯 18 岁入耶鲁大学,1908年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广告作家和新闻记者,并分别在衣阿华州《滑铁卢报》、旧金山联合出版社、华盛顿《沃尔特评论》、纽约《历险》杂志和乔治·多伦出版公司担任过编辑。191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瑞恩先生》问世。此后又连续出版了 4 部反映他定居多年的纽约社会生活的小说:《鹰的足迹》(1915)、《工作》(1917)、《无知的人们》(1917)和《自由的空气》(1919)。
1920年,为刘易斯赢得国际声誉的小说《大街》出版,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美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城镇枯燥乏味的生活情景、当地人的保守思想和狭隘观念。1922年刘易斯又推出了标志其文学创作高峰的《巴比特》,小说反映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庸俗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本世纪 20年代美国布侩的典型形象。3年之后,他的以一个医学家在科学实验和生活奋斗中的艰难过程为题材的作品《阿罗史密斯》(1925)问世,获 1926年的普利策奖,但作者拒绝受奖。这三部小说被认为是刘易斯的最佳之作。
此后刘易斯又连续出版了描写一个酒色之徒利用宗教招摇撞骗并飞黄腾达的《埃尔默·甘特利》(1927),以一个平庸的商人为描述对象的《他是有名的柯立兹》(1928)和描绘美国一批退役军人在欧洲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多兹沃思》(1929)。1930年刘易斯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30年代后刘易斯的创作能力减弱,其作品内容和艺术技巧都显平淡。较突出的作品有《安·维克斯》(1933)、《艺术的事业》(1934)、《不会在这里发生》(1935)、《吉顿·帕兰涅斯》(1943)和《王孙梦》(1947)。
尽管如此,由于刘易斯用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和高超的摹拟技巧准确细腻地描绘了美国生活、特别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使他无愧于成为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第一个美国人。
(冯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