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社会活动家。1889年 4 月 6 日生于智利北部科金博省比库尼亚城艾尔基山谷一个小镇,本名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出生在一个小学教员家庭。幼年丧父,没进过学校,靠自学掌握文化知识。16 岁起先后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和校长。9岁能即兴作诗,14 岁开始发表诗歌。后来,为纪念因不得志而自杀的未婚夫(一个铁路职员)写了 3 首《死的十四行诗》,在 1914年圣地亚哥奖花诗歌竞赛会上获得鲜花、桂冠和金质奖章,从此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教育上的成绩,1922年应邀去墨西哥参加教育改革。同年,第一本诗集《绝望》由美国纽约西班牙研究院出版。诗集表现少女初恋的心情、对爱情的追求、疑虑和妒忌,以及爱情的悲剧。诗句清新,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真切。
1924年去美国和欧洲旅行,在马德里出版第二本诗集《柔情》,其内容和《绝望》大同小异。后来进入外文界,曾任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美国等多国的领事,晚年还曾担任驻联合国特使。获得智利、法国、意大利、阿根廷、厄瓜多尔和巴西等国政府的嘉奖,被誊为杰出的外交家。
1938年出版第三本诗集《有刺的树》。诗集题材广泛,突破个人感情的局限,赞美大自然,表达对母亲和儿童的爱心,反映下层人民的困苦,抨击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具有民歌特点,通俗朴实,韵律自然、流畅。诗集对拉美抒情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由于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出版最后一本诗集《压榨机》,其中收录了诗人晚年的诗作,内容是表现诗人对乡土和同胞的热爱,不少诗篇具有歌曲的节奏感。此外,诗人一生还写了许多关于文化和世界和平运动的文章如《诅咒词》等,表达了对人类文明、命运、和平的关切。据不完全统计,这类文章不下 500 篇,散载在拉美一些国家的报刊上,其中不少是富有诗意的优美隽永的散文,如《巨人柱》、《龙舌兰》、《王椰树》、《母亲之歌》、《歌声》等。
1957年 1 月 10 日,因患癌症在纽约逝世。生前为纽约文学与艺术学院名誉院士,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朱景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