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1888年 9 月 26 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人和校长。父亲是成功的企业家,母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他自动受到新英格兰政治、宗教和文化传统的熏陶。1906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哲学家欧文·白璧德和乔治·桑塔亚纳的影响。1910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其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听取柏格森的哲学讲演和阿兰一傅尼耶的诗学讲演,并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乌拉梅的象征主义诗歌。1911年至 1914年重返哈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4年赴德国进修,因战事而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希腊哲学。1916年完成论英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莱思想的博士论文。
1914年结识了埃兹拉·庞德,并在其帮助下发表了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使艾略特转向文学生涯,定居英国,从事诗歌创作。
1916年至 1916年在伦敦高威康伯和海格特学校教授拉丁文和法文。1917年至 1920年供职于劳埃德银行并担任先锋派文学杂志《自我中心者》的助理编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并出任主编。从 20年代起至逝世始终为费柏出版社董事。
长诗《荒原》(1922)的发表,为艾略特赢得了国际声誉,确立了其在西方现代诗坛的重要地位。1944年出版的《四个四重奏》更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使他荣获 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用字、风格和诗律方面进行的革新试验开启了一代诗风。其他重要的诗作还有《小老头》(1919)、《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等。
艾略特运用无韵体创作了不少体现宗教意义的剧作,诸如《大教堂凶杀案》(1935)、《全家重聚》(1939)、《鸡尾酒会》(1950)等。
艾略特还是很有名望的文学批评家,有批评著作《圣林》(1920)、《论
文选集》(1932)和《古今论文集》(1936)。
其中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他提出的批评观念和诸种概念摧毁了旧的传统理论,成为英美新批评派的先声。
(冯季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