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1897—1962)以描绘美国南方社会复杂图景而闻名于世,善于表现两百年来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南方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各阶层人物地位的浮沉和他们精神状态的变化。他娴熟地掌握了一系列新的文学写作技巧,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人类的种种问题提出了透辟的看法。其社撰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成为现实世界的缩影。他曾于 1939年和 1949年两度获得欧·亨利奖,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获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 1963年获普利策小说奖,1962年获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章。
福克纳于 1897年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1902年举家迁至牛津镇。福克纳只读完高中一年级就到他祖父的银行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加拿大空军服役,战后在密西西比大学就读了一年,然后过了几年游移不定的生活。1925年他结识了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1929年问世的《萨托里斯》从作者家庭历史中汲取了素材,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作品。
1929年出版的《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 20 世纪最佳小说之一。它是一个关于“失落的天真”的故事,同时也是一部绵亘数代的家族内部变迁的历史。从 1929年至 1936年是福克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1930年表现福克纳惊人技巧的《我弥留之际》问世,它以一个南方农妇的弥自之际,意指西方现代人和西方文明的弥留之际。1932年的写种族问题的小说《八月之光》同样反映了作者返朴归真、鄙夷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 1936年的《押沙龙,押沙龙!》是福克纳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写托马斯·塞德潘庄园的兴衰史,结构复杂,语言别致。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死》(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它们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美国的现实生活。
1949年,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他写作品是为了肯定人类的价值——他们的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
(冯季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